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比和氏璧更貴重的文物有哪些

比和氏璧更貴重的文物有哪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01:23:43

比和氏璧更貴重的文物有哪些?近期,國家博物館推出了“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内蒙古赤峰博物館更首次将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這兩個以制作精美玉器著稱的文化同台展出,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比和氏璧更貴重的文物有哪些?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比和氏璧更貴重的文物有哪些(文物說史比德于玉)1

比和氏璧更貴重的文物有哪些

近期,國家博物館推出了“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内蒙古赤峰博物館更首次将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這兩個以制作精美玉器著稱的文化同台展出。

“玉,石之美者。”溫潤,純潔,光澤,性堅,聲清,玉的特質備受中華文化的推崇,尤其西周、春秋時期,“君子必佩玉”。君子看重玉,不隻是玉的外形、特質,更是玉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而這種人文精神源遠流長、延續至今。

如圭如璋

今天給孩子取名時,很多家長喜歡用琦、珞、珂等表示美玉的字,這些字的偏旁,有人稱之為“王字旁”,其實準确的說法是“斜玉旁”。“王”與“玉”的字形十分相近,“玉”字的那一點,是隸書流行時加上去的,用來與“王”字區别。

王與玉關系密切。西周、春秋時期,王為最高統治者。嚴格意義來說,玉隻有“王”才相配,在天下萬民心中,王擁有“玉”一般高潔美好的道德品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之《卷阿》篇,歌頌西周第二位君主周成王,用“如圭如璋”來比喻他的氣質高雅、儀表軒昂和品德高尚。圭、璋都是貴重美玉制作的禮器。

“夫祀,國之大節也”。西周時期,貴族用玉來表示對神靈、祖先的敬畏忠誠之心。《詩經》中有“圭璧既卒,甯莫我聽”之句,說的是西周“中興之主”周宣王為緩解旱情,向上天求雨,用了很多玉璧來祭祀雨神。《管子》中也提到“淵者,衆物之所生也,能深而不涸,則沉玉至。”這裡所說,是春秋時期用玉璧祭祀時人心目中的水潭神靈,以祈求風調雨順、安居繁衍。

再看春秋時期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攻打齊國的晉軍渡黃河前,主帥卿大夫荀偃用紅絲線系着兩對玉璧向黃河之神禱告出征順利,“沉玉而濟”——向黃河“貢獻”了兩對玉璧,強大的晉軍方才心安理得地渡河挺進。在春秋時期,用玉璧來祭祀神靈是一個重要的禮制環節,非用玉無以表示虔誠忠心,這樣的記載在典籍史料中不勝枚舉。

祭祀祖先,也要用玉。史料顯示周文王曾以玉制酒器祭祀祖先。《詩經》中“瑟彼玉瓒”之句,即描述周文王主持祭祀祖先儀式所用玉制酒器的高貴精美、潔淨鮮亮,以顯示周文王對祖先的虔敬之心。

春秋時期,臣下敬奉君王也必獻玉。兩千五百多年前,諸侯表示臣服的規定動作就是向天子或者霸主進獻寶玉,故有“執玉帛者萬國”的說法。諸侯朝見周王,見面禮物束帛之上必須放玉璧以示忠誠。“以其介圭入觐于王”描寫了周宣王時期,受冊封的韓侯觐見周王時,恭恭敬敬手捧玉制介圭到朝堂上拜見君王的情形。魯襄公十八年,晉國幫助魯國征讨齊國成功後,魯襄公亦敬送霸主晉國國君和權臣荀偃玉璧表其深深謝意。

《左傳》雲:“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意思是向周王以及公侯伯子男各級爵位貴族所進獻的玉璧和絲帛都各不相同,自上而下,等次遞降。如春秋時期的圭、璋是用美玉制成的禮器,隻有君王祭祀時才能使用。周王室設有“玉人”“典瑞”等官職負責制作準備王室活動所需要的衆多精美玉制品。進入春秋時期,王綱解紐,諸侯兼并,從政治層面來看,内政外交上更需強調忠誠,所以,傳統玉文化蘊含的敬畏忠誠思想在這個時期得到了強化。

玉帛以奉

西周君王在分封諸侯時,為了表示權威與信任,會賜給寶玉,這種寶玉統稱為“命圭”,按照公侯伯子男各級爵位分别授予不同的命圭,授予公爵“桓圭”,授予侯爵“信圭”,授予伯爵“躬圭”,授予子爵“谷璧”,授予男爵“蒲璧”。

周宣王為他舅舅申伯增加封地、修築城池和宗廟的同時,賜給玉制介圭作為申國的鎮國之寶,“錫而介圭,以作爾寶”。君王獎勵功臣,也常頒賜玉器。周宣王的大臣召虎奉命平定淮夷之亂後,周王對其大加封賞,其中包括賜予他“祼圭”(玉柄酒勺)和一大壺美酒,用于祭祀先人,光宗耀祖。

為了表示重視農業、關心糧食儲備,春秋時期的名臣管仲向齊桓公建議,頒賜玉璧給兩位齊國儲糧大戶,從而帶動了齊國建倉儲糧的風尚。《管子》中還提到,每臨秋分節氣,天子要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冠冕,搢白玉笏,主持祭月儀式,召見百官,将祭祀情況宣示百姓。這裡的白玉之笏是天子信義的象征。

春秋後期,南方的吳國曾向魯國提出召開會盟的邀請,魯國執政者派遣孔子的弟子子貢去答複,明确提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的觀點。那時國家之間的外交,東道主國君派人迎送來訪使者、贈送禮物時,其特使都要手持一件叫“璋邸射”的玉器代表國君緻辭。當時用玉璧來表達諸侯國之間合作交流的誠心和信用。

魯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晉國大臣韓起出訪鄭國,因敬佩鄭國名臣子産的學識與能力,贈送給他玉璧和馬匹。向自己信任的下屬或贊賞的朋友贈送玉璧,這也是春秋時期貴族的重要禮節。

溫潤如玉

君子人格是中華文化尤其是儒家十分推崇的人生境界。《禮記》說“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的德操可以同美玉相比。自春秋以來,經儒家文化久久浸潤的中國人,也時刻用玉的品質來提醒規範自己的言行,乃至内心世界。

玉,代表了一種君子精神,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禮記》中借用孔子的口吻對如玉一般的君子内涵作了深刻闡釋:“溫潤而澤,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诎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這便是孔子歸納的玉之十一德。他以嚴謹的章法、婉轉的文辭“畫”出了君子的品性、節操、氣度、風骨和思想,而這些君子内涵與玉的文化特質完全契合,涵蓋了古代儒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所謂“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所以春秋時期标榜君子佩玉,如影随形,其真正目的是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與所思所想。

總的來看,玉很早就被我國古代先民用于神靈崇拜,到了物質條件和精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春秋時期,玉被賦予了更多更廣的人文内涵,忠誠、信義思想則是其核心要義。如此,玉成了西周春秋時期一種國家禮制的标識,一種貴族之間交流的載體。一場驚心動魄的戰争,往往因為一塊蘊含信義的玉璧而弭兵息戰,這就是中華文明所推崇的“化幹戈為玉帛”。

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美麗生動的文化載體,古樸莊重,高雅絢麗,而延續幾千年的敬玉愛玉之情,更凸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對忠實、誠信、高潔等品德的推崇和傳承。(李曉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