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診所和藥店,人們最常見的幾個字估計就是“懸壺濟世”了,其用來贊譽醫者的追求志向和高超的醫術,你知道“懸壺濟世”的來曆嗎?
“懸壺濟世”出自《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成語的來源跟一位叫費長房的駐馬店人有關。
費長房是一名市場管理員,有天碰見市場上一位賣藥的老翁,用一個大葫蘆懸挂在杆頭招徕生意,傍晚罷市,因費長房對岐黃之術一向有興趣,便悄悄跟着這位鶴發童顔的老翁。待行至隐蔽處,突然,老翁将葫蘆放到地上,跳到葫蘆裡去了,大家都沒發現,隻有躲在後邊的費長房瞅見了。這個費長房知道自己遇見高人了,麻溜準備了酒食過來,比後來“程門立雪”的楊時還虔誠,要拜師學藝。老翁眼看這個小費心挺誠,就說你明兒再來吧。第二天,長房掂着禮品又來拜師,老翁便帶着長房一起跳入葫蘆中,嚯,那場景就像孫悟空到了天宮,眼見玉堂華麗,美酒佳肴應有盡有,兩人海吃痛飲而歸。
随後,老先生告訴長房自己是個神仙,因為犯點小錯誤被貶斥到凡間,要想跟着他混等會兒就跟他走。“長房遂欲求道,随從入深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遂可醫療衆疾。”
很顯然,這是個很套路的傳說。 類似記載,還散見于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及一些古史雜說等,大概說的都是漢代某年某天,河南一帶鬧瘟疫,死了許多人,無法醫治。有一天,一個神奇的老人來到這裡,開了一個小中藥鋪,門前挂了一個藥葫蘆,裡面盛了藥丸,專治這種瘟疫。汝南(治今平輿北)人費長房得以與老翁結緣并跟其學醫悟道,壺翁盡授其“懸壺濟世”之術。
中國曆史上,這類的故事不少,大多是将真人真事兒添枝加葉,附會些玄虛的橋段傳播出去,以求最佳廣告效應。這個費同志看來也是個文案高手,這故事編排得玄幻美麗,其影響也更深遠。以至于直到今天,人們仍愛将行醫稱為懸壺,醫生或診所的賀詞也大都是懸壺濟世,而懸挂的那個葫蘆更成了中醫的标志。生活中,我們也常用“你葫蘆裡到底裝的什麼藥”來诘問别人,其淵源也在于此。
葫蘆在古代稱作“壺”,《詩經•七月》中“八月斷壺”,特指的就是盛藥的葫蘆,即“藥葫蘆”。藥葫蘆既是盛藥的工具,又是行醫、賣藥的招幌;一則向世人表明“懸壺濟世”的宏願,二則取葫蘆之經濟實用,相比鐵盒、陶罐、木箱等,其具有很強的密封性能,潮氣不易進入,容易保持藥物的幹燥,古時候的行醫者無論走到哪裡身上都背着葫蘆。而且,葫蘆本身也可入藥,能醫治很多疾病。小小葫蘆,凝聚着一代代醫者的仁心,寄托着中華醫術的精魂,傳承着我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民族智慧。
以醫技普度衆生的孫思邈采藥行醫時就必挂一個藥葫蘆。
近日,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讀成語 學中醫1》,将中醫藥文化和成語典故聯系起來。作者培松,用講故事的形式,解讀了20個跟中醫有關的成語故事。
除了“懸壺濟世”,《讀成語 學中醫1》還收入“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以毒攻毒” “禍從天降” “高山流水”等與中醫有關的成語故事,語言幽默,談古論今,将曆史上一些影響深遠的醫案娓娓道來,并結合當前社會現實加以點評,書中穿插80餘張南窗的漫畫插圖,畫風妙趣橫生,給書增色不少。
(燕都融媒體記者 宋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