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删。
由于錯過了時辰,城門關閉了,子路隻得夜宿于門下,等到第二天早上,守門人來開城門,發現了子路,便問道:“你是從哪裡來的?”
子路答道:“從孔氏那裡來的。”
守門人問:“就是那個明知道行不通,卻還要去做的那個孔氏嗎?”
子路答道:“對的。”
從這則簡短的對話中,可以得出如下幾點信息:
既然“不可為”,孔子為什麼還要去做呢?
這得從身份與現狀談起。
身份
士。士作為一個階層,在春秋是最低一級的貴族,在秦漢則是最高一級的平民(士農工商)。簡單地說,就是讀書人或知識分子。嚴格地說,則是以讀書為職業的知識分子。孔子則是士的代表之一。
現狀
禮壞樂崩。諸侯相互征伐,民不聊生;天子名存實亡,各自為政;酷吏橫征暴斂,雪上加霜。總結一句話,就是禮壞樂崩。
面對現狀,作為士的孔子,有其責任和使命,正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孔子的責任和使命,就是“克己複禮”,“複”周公之禮。而在“禮壞樂崩”的環境下,“複禮”已然實現不了,但孔子還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因為,責任是拿來承擔的,使命是必須去做的,至于能不能成,那隻能是“盡人事,聽天命”。
或許,有的時候,我們過重于考慮事情能不能做成,而忽略了做這件事本身的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