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象形文字
首先,我們要明确一點,中國曆史上的甲骨文與金文屬于象形文字,但是我們絕對不能把現在的漢字與象形文字劃上等号。
象形文字是一種典型的表意文字,越是早期的象形文字就越接近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原貌。如果現在讓一些還不識字的孩子看早期的象形文字,他們很有可能認出諸如羊、兔、馬、日、月、山等字,因為在最開始的時候,象形文字幾乎和簡筆畫有沒有太大差别。
但是随着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加深,象形文字漸漸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因為它的圖畫性局限了它的發展,沒法表達出更多豐富的意義。漢字是自象形文字中孕育而出的,但它與象形文字卻又有着明顯的區别。
首先,在漢字的造字法中,“象形”隻是其中的一種,除此之外,漢字造字法還包括指事法、會意法、形聲法、轉注法與假借法,這幾者合稱“六書”。轉注與假借實際上屬于用字法,在這裡姑且不提,剩下的指事字、會意字及形聲字都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
指事法是用象征性符号來表意,例如“上”、“下”等字;會意法是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疊加成一個具有新的意思的詞,例如“男”(即在田中賣力氣幹活的人)和“伐”(即人拿着一把刀砍樹)等字;形聲字是由形旁和聲旁組成的,我們以“财”字為例,它是明顯的左形右聲結構的形聲字,字音為cái,字義則為“财産和物資”。形聲字造字便利,如今我們使用的漢字裡超過80%都是形聲字。這是漢字最獨特的地方,因為其它所有的拼音文字都隻有字音和字形,而無法表達意義。
其次,即使是漢字中的象形字,也是經過高度抽象化的,除了個别文字之外,其它漢字即使是象形字也很難看出它代表的本體是什麼了,用畫畫來比喻的話,就是象形字在長期的發展中從“寫真”變成了“抽象”。因此,我們可以說,漢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卻絕不應該說漢字就是象形文字。
漢字為何沒滅絕
作為世界上唯一還在官方使用的非拼音文字,漢字的存續就像是一個奇迹。其他文明的象形文字都沒有發展出完整的表義文字體系,而是轉變成為了拼音文字,唯有漢字曆經了數千年的變遷,仍在使用呢?這其中有着其曆史的必然性。
首先,自秦始皇一統九州之後,便制定了“書同文、車同軌”的規範制度。先秦時期的文字書寫的方法都是很随意的,完全沒有統一的規範,自從秦朝的小篆開始,文字的“形”才基本統一下來。後來,雖然朝代更替不斷,但中國一直處于一個相對來說統一的環境當中,再加上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管制,漢字便順利地“存活”了下來。
其次,中國處于相對“獨立”的地理空間,未曾受到過多來自其他文明的幹擾,因此有足夠長的時間發展和完善自己的文字系統。雖然不少周邊的少數民族曾經也創立過拼音文字,但是卻未能對主流的中原文化産生影響,反而有不少被中原文化所同化。
再次,漢字可有效地區别同音字,與漢語具有良好地适應性。漢字從造字開始就是人們出于使用的需要而造,而漢字的使用自然是要配合漢語的音義系統。可以說,漢字是配合着漢語的發展而發展的,漢語需要的詞彙,漢字中基本都能找到,因此不存在漢字與漢語脫節的問題。
另外,中國地域廣大,不同地區的人們使用的方言可以說是有着天壤之别,而漢字則是統一的。直到現在,一個東北人和一個福建人用在都使用自己家鄉話的情況下也是無法交流的,更何況是古代,因此當時科舉考試為政府選拔官員、地方向中央呈送文件,中央向地方傳達旨意大多都是需要靠漢字進行的。
因此,漢字在中國傳承千年不是偶然的可能而是必然的結果,如果想在中國推行拼音文字,隻能引入或創造一種新的拼音規範,而這就意味着我們要重新學習一切的語法語音語義和詞彙,并且會造成嚴重的文化斷層。這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現在我們在回過頭看最初的問題,在詞典中加入諸如“WTO”、“NBA”的問題,有人說,語言的一大特性就是開放性,因此這是一種文化的融合,是一種進步。但是語言的開放性指的并不是随意的開放,甚至将西文當成放入我們的現代漢語詞典當中。漢語并不是沒有開放性,像現在漢語中的“黨”、“階級”都是從日語中翻譯過來的,“德甲”“英超”也都是翻譯過來的詞彙,這些詞彙也都保持了漢語的本性。為什麼“英超”“德甲”翻譯過來了,NBA卻翻譯不過來?為什麼“諾基亞”“摩托羅拉”翻譯過來了,而iPhone和iPad就翻譯不過來?
英語也經常吸納外來詞彙,如漢語的“guan xi”、“kong fu”等,但英語吸收的漢語詞彙,也都是改為字母拼寫,并不會夾雜上漢字,為什麼漢字非要夾雜英文呢?
“保衛漢語”并非杞人憂天。随着中國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中英文混雜使用的問題将越來越嚴重。國家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明确規範,将“漢外混雜”的語言現象管理起來,以保護漢語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本不受侵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