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出自論語的成語及含義

出自論語的成語及含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04:07:17

出自論語的成語及含義(嘿論語論語成語出處解釋美圖都有)1

嘿,論語|《論語》産生的成語都在這裡!

察言觀色

留意觀察别人的話語和神情,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達人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而行違,居之不疑,在幫必聞,在家必聞。”

子張問:“讀書人怎樣做才可以稱之為‘達’了?”孔子說:“你所謂的‘達’是什麼樣子呢?”子張回答:“在國家做官一定有名氣,在大夫家做家臣也一定有名氣。”孔子說:“這是名氣,不是‘達’。所謂‘達’,就是質樸正直而好尚信義,謹慎考慮别人的言語,留心觀察别人的神态,考慮着謙虛的對待别人。這樣的人,在國家做官時必定會‘達’,在大夫家做家臣時也必定會‘達’。至于那些徒有虛名的人,表面上主張仁義道德,實際行動中卻違背仁義,而且心安理得不檢讨自己的言行。這樣的人,在國家做官一定有名氣,在大夫家做家臣也一定有名氣。”

泰而不驕

一個人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靈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但是他沒有一種驕矜之氣。

《論語·堯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孔子說:君子施惠于人民,自已卻不浪費,使用人民,人民卻不怨恨;自己有所追求卻不貪婪,安舒矜持卻不驕傲;有威嚴但不兇猛。

驕而不泰

小人表現出來處處驕傲,甚至處處攻擊,他少了一種氣定神閑。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矜而不争

君子善于忍耐而不與人争鬥,與衆相和而不偏私。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君子莊重自尊而不和他人争強鬥勝,普遍團結人而不結黨營私。”

嘿,論語|《論語》産生的成語都在這裡!

群而不黨

與衆合群,不結私黨。

周而不比

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衆人,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不徇私護短。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說:“君子合群不勾結;小人勾結不合群。”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仁者不憂 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說:“不斷地求取知識,以減少自己對世界事物而産生的困惑。真誠地待人如己,不再為個人得失而憂愁。勇敢地實踐前行,不再畏懼任何困難。”

文質彬彬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出自論語的成語及含義(嘿論語論語成語出處解釋美圖都有)2

嘿,論語|《論語》産生的成語都在這裡!

異端邪說

指和正統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學說。

《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把時間都用在研究異端邪說上,那危害就大了。”

舉直錯枉

起用正直賢良,罷黜奸邪佞人。亦作“舉直厝枉”、“舉直措枉”。

《論語·為政》: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轭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杠與橫木相銜接的銷釘,它靠什麼行走呢?”

見義勇為

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孔子說::不是你當祭的鬼而祭他,這是你存心谄媚。遇見你該當做的事不做,這是你沒勇氣。

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八八行列的樂隊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能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呢?”

出自論語的成語及含義(嘿論語論語成語出處解釋美圖都有)3

嘿,論語|《論語》産生的成語都在這裡!

杞宋無征

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

《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孔子說:夏朝的文化、禮儀,我能講出來,杞國的文化、禮儀卻講不出來。殷商的文化、禮儀,我也能講出來,宋國的文化、禮儀卻講不出來。都因為流傳下來的曆史文化資料太少了,如過留下的曆史文獻充足,我也能講出他們的文化、禮儀。

了如指掌

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裡給人家看一樣。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有人問孔子‘禘’祭的根本道理是什麼。孔子說:“我不知道。真正知道‘谛’的根本道理的人,他所具有的那種‘知’的能力,以整個‘天下’來說,看整個‘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中觀察東西一樣吧。”一邊說,一邊用一隻手的手指指着另一隻手的手掌。

力不同科

力量的大小不一樣。

《論語·八佾》:“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告朔饩羊

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隻殺一隻羊應付一下。後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

子貢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孔子說:賜,你愛惜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出自論語的成語及含義(嘿論語論語成語出處解釋美圖都有)4

嘿,論語|《論語》産生的成語都在這裡!

樂而不淫

快樂而不過分。指表現的情感有節制。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說:《關雎》這首詩,快樂卻不是沒有節制,悲哀卻不至于過于悲傷。

成事不說

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再解說;後指事情已過,不要再解說。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栗。”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于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緻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别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而立之年

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後為三十歲的代稱。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惑之年

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撰寫|愛邦-新帝佳寫作

出自論語的成語及含義(嘿論語論語成語出處解釋美圖都有)5

嘿,論語|《論語》産生的成語都在這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