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搖擺陀螺—繼地球之後火星的錢德勒擺動現象
火星就像一個搖搖晃晃的陀螺,不再繞單一直線軸旋轉
圖注:火星及兩個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
《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的一項研究表明,火星正搖搖晃晃的繞軸旋轉,但目前天文學家尚沒有弄清原因。
研究指出,火星就像速度變緩的陀螺一般踉踉跄跄,兩極日漸偏離它的行星軸,大約每200天移動4英寸(10厘米)。根據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的新聞博客,火星也是宇宙中已知的第二個出現錢德勒擺動(Chandler wobble)的行星,地球是第一個被發現此現象的行星。
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學作家傑克·李寫道,在一個世紀以前,天文學家賽斯·卡羅·錢德勒發現了行星不完美的旋轉現象并将其命名。在地球上,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兩極離轉軸大約30英尺(9米),每433天左右重複一次。
這種擺動現象對地球影響甚小,但仍是個未解之謎。科學家們推算這一現象會在一個世紀内逐漸消失,但目前地球的擺動情況會比預期的要更長更強。一項2001年的研究表明,這可能是大氣和海洋壓力的綜合作用,将持續引起擺動現象,盡管該機理尚未明确。
火星旋轉的擺動現象仍是個謎題。新研究的作者綜合了18年間三個繞火衛星—火星奧德賽号、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和火星全球勘測者号,收集的數據觀察這一現象。火星兩極的偏離現象也會自然衰減,但目前仍是加強的态勢。由于缺乏海洋,火星和它的搖晃轉動僅受到大氣壓力改變的控制,相關研究有待進一步開展。
更多的火星擺動現象可以關注歐洲南方天文台。
相關知識
《地球物理研究快報》是由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于1974年出版的一份由同行評議的地球科學科學雜志,每兩周出版一次。主編是Harihar Rajaram。
地球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也是目前唯一一顆人類宜居的天體。盡管太陽系中含有大量水分,但隻有地球表面具有液态水。地球表面的71%是由海洋、較之微量的兩極冰川、河流、湖泊組成的水體部分,餘下的29%是大洲和島嶼構成的陸地部分。地球表層由幾個緩慢移動的闆塊組成,闆塊相互作用産生了山脈、火山和地震。地球的液态外核産生的磁場塑造了地球的磁層,使破壞性的太陽風偏轉。
在古希臘的神話和宗教中,厄俄斯是象征黎明的女神,每天清晨從俄刻阿諾斯彼岸升起,帶來光明,驅散黑暗。在希臘傳統和詩歌中,她被描繪成性欲旺盛的女神,為了滿足自己,她有許多情人,還給他們生了幾個孩子。就像羅馬的奧羅拉和Rigvedic Ushas一樣,Eos延續了原始印歐語系的黎明女神Hausos的名字。厄俄斯和她的早期印歐祖先,也與愛神阿佛洛狄忒有一些相同的元素,可能意味着厄俄斯對她的影響,或者是兩位女神共同起源于原始印歐祖先。在流傳至今的傳說中,阿芙洛狄忒被認為是厄俄斯無數風流韻事的罪魁禍首,因為她詛咒厄俄斯對凡人貪得無厭。
火星,古稱熒惑,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為太陽系裡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所以在英語中,火星是羅馬戰神的意思,通常被稱為“紅色星球”;古漢語中則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
BY:Brandon Specktor
FY:高星星
如有相關内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系作者删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