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曾在《道山亭記》中形容福建:山相屬無相間,累數驿乃一得平地,小為縣,大為州。
福建山脈,好似風卷海浪,連綿起伏,或高聳入雲,或垂崖一發,地理位置惡劣。故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自漢代之前,中原王朝素不重視閩地,以為蠻荒。
及至唐高宗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陳元光随父入閩平叛,之後便立足閩地。于垂拱年間,上表朝廷在潮州與泉州之間,再置一州,名為“漳州”。
陳元光在漳州建立了福建曆史上第一個書院-----松洲書院,福建文化教育才算初步走向正軌。
唐末五代時期,同為固始人的王審知随兄入閩,帶着上萬中原人民進入福建,并在福建建立“閩國”政權。
在王審知主政福建期間,為了加強福建的文化教育建設,他制定“适齡兒童免費入私塾”的政策,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義務教育。這也為後來福建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兩宋時期,福建達到了文化高峰,總共出現近3萬名進士和137位宰相,其中7600多名進士與17位宰輔都是福建人。
福建盛産進士的地方分别是:南平、福州、莆田和泉州,這四個地方都是有名的“文獻名邦”、“進士之鄉”。
其中,莆田是這四個地方之中最具話題性。
在北宋時期,有三位書法造詣非常高的莆田人,分别是:蔡襄、蔡京、蔡卞。
其中,蔡京是北宋著名奸相,其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而蔡襄是蔡京、蔡卞的老師(書法)。
莆田人科舉最為輝煌的時刻是,發生在南宋紹興八年的一次科舉,這一年的科舉進士人數為293人,四分之一是福建籍考生,而這些福建籍的考生之中,大部分又都是莆田人。
在本次的科舉中,前三甲還都是福建人。其中,狀元和榜眼分别是莆田人黃公度、陳俊卿,探花是福州人陳修。
宋高宗見293名進士中密密麻麻的都是福建人,當下心生疑惑:福建那個窮的叮當響的地方,我大宋朝四分之一的進士怎麼都是福建人?
于是,便問狀元黃公度:“卿土何奇?”
“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
黃公度畢竟是莆田人,很有經商頭腦,一開口便推銷起了家鄉特産。
宋高宗似乎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整了一下衣袖,看着榜眼陳俊卿,問:“卿土何奇?”
陳俊卿思忖片刻,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
宋高宗聞言,面露霁色,顯然他對這個回答相當的滿意, 笑道:“陳愛卿,本次的狀元應該是你啊!”
話畢,宋高宗憋了一眼探花位置上的頭發發白的年邁老人,細看之下,想來已是古稀之年。
“卿乃探花陳修否?”
陳修拱手作揖,道:“啟禀聖上,臣便是陳修。”
“卿年幾何,有幾子?”
“臣今年七十有三,尚未婚娶。”
皇帝心中微顫,一般人到這個年紀都兒孫滿堂坐享清福,陳修卻還未娶妻生子,宋高宗心生憐憫,道:“宮中有一宮女,年僅二十,且生得美若天仙,朕賜予你。”
陳修頓時喜出望外跪謝聖恩。
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自兩宋開始,福建便是進士的高産地,素有“考霸”之稱。
福建山多地少,土地貧瘠,如果隻靠種田基本不可能脫貧的,隻有通過努力讀書考取功名,才能過上幸福的富足的生活。
在宋代之後,元明清三代雖然福建依然是進士大省,但是,進士人數大不如前。
主要原因是,宋代商品經濟發達,有大量的人通過經商發家緻富。當人們發現脫貧緻富也可以通過經商來實現的時候,經商的人數也就逐漸增多。
經商越容易賺錢,讀書無用論就越盛行,很多人就不再熱衷于考功名。
因此,閩商這個形成于宋代商幫,在元明清時期快速的壯大,開始與福建的文化齊頭并進。
現如今閩商遍布五湖四海,閩派學者更是各領風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