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宋濂畫像
走進作者: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号潛溪,别号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并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号稱"神童"。曾受業于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标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诰,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谥"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并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背景簡介: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一篇贈序。本文寫于洪武十一年(1378),即告老還鄉的第二年,這一年,辭官歸裡的宋濂應诏又從家鄉到應天府朝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來拜見他,他便寫了這篇“贈序”送給東陽馬生。在這篇贈序裡,作者叙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曆,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成為德才兼備的人。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緻,用對比說理,在叙事中穿插細節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文體“序”介紹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
結構脈絡:
11.《送東陽馬生序》結構脈絡
主旨感悟:
這篇贈序通過寫作者年輕時求學的艱辛和刻苦學習的經曆,勉勵馬生珍惜現有的學習條件,勤奮學習,德業雙修,有所成就。
知識點歸類:
1、内容: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經曆和學習态度。
2、道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3、體裁:贈序。
3、寫作手法:夾叙夾議。
4、寫作特點:
1)叙議結合,突出中心;
2)對比鮮明,說服力強;
3)語言簡潔樸實,感情深沉殷切。
5、人物形象:宋濂:是一個愛讀書,勤奮刻苦,守信用,勤學好問,尊敬老師,以讀書為樂的人。
6、重點問題: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學經曆的?
是從四個方面:1.緻書之難 2.從師之勞 3.奔走之苦 4.生活之艱。
2)結合課文,說說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幾條理由?
第一:勤奮好學,虛心求教.第二:态度認真,謙虛謹慎.第三:用心專一.
3)結合課文内容,理解對比手法并體會其作用?
4)作者寫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曆的用意是什麼?
是為了鼓勵馬生勤奮學習.因為課文隻是節選,參照後文叙太學的優越學習條件,以及對馬生語重心長的鼓勵和期望,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同時,文章由自己的經曆寫起,讀來也更親切平易.
5)宋濂的求學經曆,告訴馬生什麼道理?雖然時代不同了,但宋濂的求學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哪些方面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呢?
①目的:圍繞“道為學之難,勸勉馬生要勤學苦讀”來答即可。
②圍繞“學習上要勤奮刻苦、用心專一”回答即可。(或學習要勤奮、刻苦、學習必須專一;求師應誠心;求學須不斷克服并戰勝困難,用主觀上的努力去彌補客觀條件的不足等皆可。)
6)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态度和從師尊師方式?
首先要肯定作者宋濂在求學時這種尊師的态度。
其次,我們要摒棄封建社會盲目尊師的迂腐的态度,特别是“不敢出一言以複”,這種做法就是不妥當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站在與老師平等的立場上溝通交流。
(意思對即可,答案不唯一)
7)如何理解“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如: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不要過分強調客觀條件,而是要樹立目标,有所追求,我們的精神世界就會充實而快樂。為達到這個目标,所有的苦與累都是值得的。或:對于我們而言,物質的獲取固然重要,但是心靈的滿足與快樂更重要,快樂不僅僅是物質的豐裕,它是内心的充實。或:隻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諸多困難與痛苦,我們都能坦然面對。
7、成語:德高望重:道德高尚,聲望很大。多用于稱頌年長而名望高的人。也作“德隆望重”。
2)日常學習中要學會苦中作樂,以苦為樂;
3)珍惜現在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努力學習。
9.作者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遇到的苦難?又是如何克服的?
抄書之難:手自筆錄;
求師叩問之難:趨百裡外,謙虛謹慎;
從師道路跋涉之苦: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
生活之苦:日再食,缊袍敝衣。
克服的方法:
①常借書于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觀群書。
②苦無名師引導,長趨百裡外,從師叩問。
③用精神上的富足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從未動搖求學的意志。
10.文中先寫自己少年求學的艱難與刻苦,目的何在?
目的:激勵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鼓勵馬生刻苦、勤奮地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11.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麼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12. 本文采用對比的寫法,請舉出一例,談談這樣寫的好處?
将同舍生的豪華衣飾和自己的蘊袍敝衣作對比,更為突出作者求學條件之艱苦,體現他不慕虛榮、不畏艱難、刻苦讀書、勤奮求知的精神。
13.讀完全文,你覺得應該學習作者的什麼精神和品質?
對讀書有濃厚的興趣,為學有所成,不畏艱難,學習刻苦,有克服困難奔向目标的堅定決心和毅力和堅守信約,謙虛有禮的美好品質。
14、你從作者的讀書經曆中得到哪些啟示?
答:①學習要勤奮;②求師要誠心;③學習中需要不斷克服并戰勝困難;④學習要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等等
生字新詞
11.《送東陽馬生序》結構圖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