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有沒有自以為赢了但事實上卻輸得徹底的事件?
這個問題我們有請蔺相如來回答!
蔺相如我們都知道,他有一個著名的外交活動叫做“完璧歸趙”!
資治通鑒是這樣記載的:
趙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
趙王欲勿與,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以問蔺相如。
對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均之二策,甯許以負秦。臣願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
趙王遣之。
相如至秦,秦王無意償趙城。
相如乃以詐绐秦王,複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于秦。
秦王以為賢而弗誅,禮而歸之。
趙王以相如為上大夫。
文言文看不太懂?沒關系,有請白話文上來:
趙王得到楚國寶玉和氏璧,秦昭王想要,願意用十五座城來交換。
趙王想不給他,又畏懼秦國的強大;給他,又怕被秦王欺騙,便征求蔺相如的意見。
蔺相如回答說:“秦國用城來換寶玉而大王不允許,是我們理屈。而我們給他寶玉,他不給我們城,是秦國理屈。衡量兩種辦法,我看甯可讓秦國在道義上有負于我們。我願護持寶玉前去,假如秦國不交出城來,我一定能完璧歸趙。”
趙王便派他前往。
蔺相如到了秦國,看出秦王并無真意用城來換趙國的寶玉,就哄騙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随從藏在懷中,從小道潛回趙國,而他自己留下來聽任秦王的處置。
無奈之際,秦王隻好稱贊蔺相如的賢能,不但不殺他,反而以禮相待,送他回國。
蔺相如回到趙國,趙王封他為上大夫。
這裡面故事的主角分别是秦昭襄王和蔺相如。
首先我們來看秦昭襄王,稍微熟悉一點春秋戰國史的親們都知道,秦昭襄王是秦國君主中可以稱之為雄主的君主!
他在位時間達到了驚人的五十六年,期間不停南征北戰,可以說他的存在對于秦國而言比後來掃六合的秦始皇還要重要!
我們經常說大秦五世勵精圖治,為秦始皇奠定掃六合的大勢,而這個大勢中的根基上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秦昭襄王!
所以這樣一位雄主,他為什麼願意用十五座城池去換一塊石頭?
這塊石頭很重要嗎?
在身為雄主的秦昭襄王眼中恐怕這塊石頭不及半塊領土,并且,作為君主幹出如此荒缪的事情,他顧不顧及文臣武将的感受?
要知道,當時大秦的政治體系,上下盯着秦王的人很多,每一項決策如果沒有利,那麼非議會很大!
先不說舊貴族,就是新臣們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證秦國最大的利益,就算是君主要用國土去換寶玉,那麼也會遭到諸多臣子反對的!
所以秦昭襄王要送十五座城池趙國必然是和臣子們商議過的,而臣子們之所以不反對,期間肯定是有對秦國有利的東西趨勢的!
所以當我們看秦昭襄王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的時候,我們要先看一下當時戰國整個格局!
通過格局的分析,或許就能夠直接找到真相了!
當時戰國的格局是什麼?
我們知道,在秦昭襄王繼位的前期,秦趙兩國保持了長達20年的和平期。
這個和平是如何形成的?
兩個原因!
第一:趙武靈王曾經對秦昭襄王有恩,在秦武王早逝之後,秦國内部展開了對王位的争奪,此時的秦昭襄王還在趙國當質子,趙武靈王在給秦國施壓的同時送秦昭襄王回秦國登基繼位!
這是趙武靈王對秦昭襄王的恩情!
第二:在趙武靈王時期,趙國的實力暴漲,胡服騎射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從什麼角度來看,趙武靈王都是一位雄主,有趙武靈王在的趙國,實力是很強的。
這是趙國對于秦國的武力震懾!
也正是基于這兩點,在趙武靈王時期秦趙兩國一直保持着相安無事。
但後來趙惠文王繼位之後,這位新君表現出來的能力就不是一位雄主了,在他的執政下,趙國不止沒有增強國力,反而在衰落。并且經過20年的秦趙和平,秦國通過外征把其餘五國不斷削弱,而秦國則通過内改不斷變強!
當曆史來到燕國伐齊這個時間點後,秦國的機會來了!
雖然前20年秦國對除趙國外的五國進行了削弱,但靠着合縱的方式,五國依舊可以立于不敗之地。而最為鼓吹合縱制秦的就是齊國,齊國軍事能力雖然不如秦趙魏楚,但經濟實力卻很強,這也是齊國為什麼能夠在合縱中占據中心點!
而燕國伐齊使齊國直接被弄的一蹶不振,秦國失去了被合縱打壓的風險,所以把戰略重心放在南面的楚國和東北面的趙國身上了!
而在楚國和趙國的選擇上,秦國自然選擇的是先易後難,要想擊敗楚國,那麼秦國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穩住趙國!
于是在這個時間點“完璧歸趙”這個曆史事件就發生了!
所以秦昭襄王願意用十五個城池換一塊石頭,真正的目的自然不是石頭,而是一次外交戰略試探!
在之前說到”完璧歸趙“,經常都是用來形容蔺相如如何巧舌如簧,如果用計戲耍秦昭襄王的。可我們要知道,所謂上兵伐謀,外交上從來都不是簡簡單單的吃頓飯喝杯酒,外交也是戰争的一種形式!
秦昭襄王的目的是戰略試探,而反觀蔺相如,他的眼裡隻有趙王和和氏璧!
我們看秦昭襄王以九賓之禮接待蔺相如,這是秦國接待禮儀上的最高規格,以最高規格去騙一塊手頭,并且冒着背信棄義的風險!
這符合秦國的國情嗎?符合秦昭襄王這種雄主的手段嗎?
秦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穩住趙國不幹預他此後伐楚大事,他會背信棄義來騙一塊石頭?
蔺相如當時可看不到這些,所以蔺相如此後偷偷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這相當于放了秦國一個鴿子。
并且,蔺相如作為代表趙王的使臣,他居然還說了這樣一句話:和氏璧乃是天下所共傳之寶,趙王恐,不敢不獻!
這句話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題非常大,我們說伐交伐交就是用戰争思維來進行外交,一開口就暴露了自己的恐懼,那麼這仗還怎麼打?
秦昭襄王聽到這句話實際上目的就已經達到了,他知道此事的趙惠文王對秦國色厲内茬,他終究不是趙武靈王那般雄主!
再加上,以當時秦國的情報網,蔺相如早早把和氏璧送回趙國,秦昭襄王真的一點也不知道?
但是此時的他對于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已經不再有所依賴了,因為給十五座城池主要是為了穩住趙國,而現在看在不用讓十五座城池,趙國依舊不敢幹涉秦國伐楚!
所以所謂“完璧歸趙”看似蔺相如才智過人,實際上在見到秦昭襄王的第一面時,他已經暴露了自己不懂伐交、暴露了趙惠文王無雄才、把趙國的家底一覽無餘交代給了秦昭襄王!
所以,這對于趙國而言,這是一場失敗的外交,完璧雖然歸趙,但此後20年的秦趙和平被打破,也就是在完璧歸趙的第二年,秦國對趙國開始全面征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