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作為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一生著作頗豐,留下了無數優秀詩篇,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贈劉景文》就是一首千古名作。蘇轼當時正在杭州任職,他和劉景文是知己好友,後者當時也在杭州任兩浙兵馬都監。時節正是初冬,兩人相遇,激動之情溢于言表,于是蘇轼随即揮毫潑墨,寫下了這首《贈劉景文》加以勉勵。
贈劉景文
宋代:蘇轼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最是 一作:正是)
這首詩的第一句寫的是枯萎的荷花形象我們都知道荷花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但是一到秋天,荷花也會逐漸衰敗,隻剩下了殘枝斷葉,滿眼都是一片凄涼的景象,再也欣賞不到往日那種亭亭玉立的美景了,實在令人惋惜。
但是蘇轼并沒有拘泥于這種失落的情感氛圍,在第二句則漸漸豪邁雄健。凋零的菊花與衰敗的荷花雖然都是頹敗之景,但在蘇轼的筆下,菊花有了和荷花全然不同的形象和氣節。簡簡單單的“傲霜枝”三個字将秋菊那種孤傲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緻,看起來好像是在與第一句形成對仗,實則更為突出了一個“傲”字。荷花用來遮風擋雨的荷葉已經不見蹤影,但是菊花仍然能夠抵擋日漸寒冷的天氣,也暗示了蘇轼遺世獨立的形象和氣概。
後面兩句是千古名句,廣為傳頌。雖然自古以來的文人墨客大多數都認為秋天是寂寥落寞的,即将迎來冰天雪地的寒冷,但是蘇轼卻認為這深秋才是一年當中最好的時節,擁有一年當中最好的景緻,而且還囑咐我們要記住這樣的時節。寥寥數語,平淡自然,但是卻出人意料,言辭懇切。
在這首詩中蘇轼從花朵寫到枝葉,再從枝葉寫到果實,所以他才說“橙黃橘綠”,是一派豐收喜慶的景象,将凄清幽寂的落花與鮮豔奪目的色彩進行對比,可謂神來之筆。整首詩沒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給我們一種踏實穩重的美感。蘇轼将萬物凋殘的深秋打扮成為金黃翠綠的豐收時節,在自然之處顯出無盡的希望與魅力。
最後,我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這首詩的主人公劉景文的一些信息。從題目當中我們就可以知道,蘇轼寫這首詩的目的是為了贈予劉景文,但是蘇轼為什麼要寫詩相贈呢?這就要從劉景文的人生經曆和他們二人的感情說起了。劉景文的祖上其實是富貴之家,但是後來家道中落,而劉景文又一直失意潦倒,直到六十歲還是一事無成,朝不保夕。蘇轼雖然與他一見如故,但是也束手無策,一方面對于他的身世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又希望劉景文能夠重新振作,不要一直頹廢下去,所以蘇轼希望借此詩篇勉勵好友。
其實蘇轼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也已經五十五歲了,他自己都已經垂垂暮年,還是要對友人直言相勸,可是他終究沒有料到随後落到自己身上的流放厄運。雖然蘇轼一生的大部分時候都是樂觀豁達、豪情萬丈的,但是面對外界的變化和現實的摧殘,他有時候也會顯得心力交瘁。或許當蘇轼回首自己的一生的時候也會發現,原來所謂的“橙黃橘綠”與自己的人生境遇有太大的關系了,隻是我們不到那個時候很難做到感同身受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