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彙總整理

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彙總整理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7 16:13:29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

教學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育心理學的誕生: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正式出版。


3.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1)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心理學化”;赫爾巴特提出将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2)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3)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布魯納、羅傑斯提出“以學生為中心”;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奧蘇泊爾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加涅對人類的學習進行系統分類。

(4)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學》正式出版。


4.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原則:客觀性、系統性、教育性、發展性、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綜合創造原則。


5.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個案法、口語報告法、教育經驗總結法、作品分析法。


6.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階段性與連續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穩定性和可變性,系統性。


7.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1)認知發展的機制:圖式,同化和順應,平衡。

(2)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成熟,練習和經驗,社會經驗,平衡化。

(3)認知發展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0—2歲):兒童在9—12個月獲得客體永恒性;

前運算階段(2—7歲):泛靈性,思維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思維不具有守恒性;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成守恒概念,思維可逆,去自我中心,進行具體邏輯推理,理解原則和規則,多維思維;

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鐘擺實驗,認識命題之間的聯系,進行假設—演繹推理,具有抽象邏輯思維,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


8.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文化曆史發展理論,心裡發展觀與“内化”學說,最近發展區。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時期:口唇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3~6歲),潛伏期(6~11歲),生殖期(11~20歲)。


10.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嬰兒期(0歲至1歲半):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

兒童早期(1歲半至三歲):自主感對羞恥感。

學前期(3歲至6、7歲):主動感對内疚感。

學齡期(6、7歲至12歲):勤奮感對自卑感。

青年期(12歲至18歲):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成年早期(18歲至25歲):親密感對孤獨感。

成年中期(25歲至50歲):繁殖感對停滞感。

成年晚期(50歲至死亡):整合感對絕望感。


11.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


12.學生的認知風格差異: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赫爾曼·威特),沉思型和沖動型,輻合型和發散性。具體型和抽象型,整體型和序列型。


13.學習的分類:

(1)加涅關于學習的分類:

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信号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言語聯結學習,辨别學習,概念學習,規則或原理學習,解決問題學習。

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言語信息的學習,智慧技能的學習,認知策略的學習,運動技能的學習,态度的學習。

(2)奧蘇泊爾關于學習的分類:學習進行的分類;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系。

(3)其他學習的分類:

根據學習目标的分類:認知學習、情感學習、動作技能學習。

根據學習内容分類: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社會規範的學習。

根據學習的意識水平分類(阿瑟雷伯):内隐學習、外顯學習。


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彙總整理(教育理論基礎知識筆記)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