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三首教案20課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三首教案20課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1 22:20:29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三首教案20課?21 古詩詞三首課前解析,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三首教案20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三首教案20課(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1課古詩詞三首優秀教學設計)1

五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三首教案20課

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1課《古詩詞三首》優秀教學設計

21 古詩詞三首

課前解析

關注課文:本課有兩首古詩和一首詞,它們都對景物進行了細緻的描述,有山雨過後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難眠的客船夜景,有行軍營帳的邊塞雪景,這些景都與詩人的情感融為一體。《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詩,描繪了初秋薄暮、雨後初晴的山中圖景。《楓橋夜泊》用動景襯靜景,表達了詩人孤寂憂愁的心情。《長相思》用質樸的語言描繪出将士長途跋涉的情景,抒發了思鄉之情。

關注寫作背景:三位詩人以為經曆不同,寫作背景不同,傳達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詩人的相關資料以及三首詩詞的寫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句和體會情感。

注動态描寫與靜态描寫:三首詩詞中都抓住了主要景物或靜或動寫出了畫面感,表達出了詩人真摯的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想象體會詩句的動靜之美,體會詩人不同的情感。

教學目标  

1.認識“榆、畔”等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更”,會寫“孫、泊”等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楓橋夜泊》。

3.能借助注釋,體會詩句中的靜态描寫和動态描寫,想象詩詞描繪的景象。

4.能說出《長相思》的意思,試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能借助注釋,體會詩句中的靜态描寫和動态描寫,想象詩詞描繪的景象。

教學難點

能借助注釋,體會詩句中的靜态描寫和動态描寫,想象詩詞描繪的景象。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

2.相關圖片。

3.布置學生提前了解詩人的相關信息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标

1.正确書寫“孫、泊、愁、寺”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默寫《楓橋夜泊》

3.能借助注釋,體會詩句中的靜态描寫和動态描寫,想象詩詞描繪的景象。

教學過程

一、閱讀導讀頁,導入新課。

1.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咱們将進入第七單元的學習,咱們先來讀一讀單元導讀頁上的這句話,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

預設:從“四時景物皆成趣”這句話我了解到這個單元的課文描寫的是不同的景物。

師小結過渡:是的,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将一起去領略世間萬物的美好。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和習作要點。今天我們先來學習這個單元的第一課:第21課《古詩詞三首》。

闆書課題。

(設計意圖:有單元導讀頁入手導入新課,讓學生對單元整體編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揭示課題 了解王維

師導入: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孕育出了一個燦若明星的龐大詩人群體。王維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山居秋暝》來走近王維,走近他的詩歌。

闆書課題,學生齊讀。

1.理解題目

師引導學生理解目:誰能借助注釋說說“山居秋暝”是什麼意思。

預設:暝的意思是日落時分,天色将晚。所以山居秋暝的意思就是在山裡看到的秋天傍晚的景色。

師小結:“暝”的“日字旁”說明它和太陽有關,通過注釋是我知道它指的就是傍晚。因此“秋暝”說的是秋天的傍晚。詩題可理解為詩人在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時的景色。

2.了解王維

師引導: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人王維。

師小結:通過資料我們了解到王維的作品很多都是山水田園詩,《山居秋暝》就是一首山水詩。

三、借助注釋,初步理解詩意。

1.朗讀古詩,讀準字音

師引導:請同學們反複朗讀這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學生自讀。

(2)指名朗讀

(3)教師範讀

(4)随文指導寫字。書寫“孫”字時,左邊的“子”最後一筆橫要變成提,右邊的“小”的“點”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2.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詩意

師引導學生合作自學:請同學們借助注釋和插圖試着理解每一句的詩意,不好理解的記下來,然後在小組裡互相交流一下。一會兒我們全班進行交流。

1.學生自學。

2.小組合作,教師巡視指導。3.全班交流

預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意思是:空無一人的山裡剛下了一場雨,秋天的傍晚天氣很涼。”

師評價指導:很好,詩句的意思基本理解了。我們來一起看看怎麼能把詩句的意思說的既準确又富有畫面感。古詩很多時候可以說一字一意一畫面。比如“空山”我們可通過字義組合,想象畫面的方式來理解。而“晚來秋”可以結合生活經驗想一想秋天的傍晚的天氣給你的感覺是什麼樣的?誰再來試着說一說。

預設:空曠的山林裡剛剛下過一場秋雨,傍晚時分天氣十分涼爽。

師評價引導:特别好,感覺有畫面感了,其實“竹喧、蓮動、春芳”等詞都可以通過字義組合,想象畫面的方法理解,而“歸浣女”和“下漁舟”可理解為“浣女歸”“漁舟下”。誰來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三句的詩意,來描述一下詩中所寫的雨後山林的景色。

預設:空曠的山林裡剛剛下過一場秋雨,天氣清涼,傍晚時分讓人感受到陣陣秋意。月光透過松林灑落下來,泉水從石頭上潺潺流過。竹林裡傳來喧笑聲,原來是一群洗衣的女子歸來了,蓮葉晃動,原來是漁船順流而下。

師小結:是啊,多麼美的詩,多麼美的景,太有畫面感了。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美好的山林秋景,引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誰來說說最後兩句詩的意思?

預設:“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意思就是任憑春天的花草随意凋謝吧,“我”還是願意長久地留在這裡欣賞秋景。

師小結:是啊,能在這樣的秋色中流連徜徉,哪還用在意春天的消逝。請帶着對詩意的理解再次朗讀。

4.帶着理解朗讀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詩中的動靜之美。

1.梳理提煉出詩中描寫的景物。

師:詩中都描寫了哪些景物?

預設:空山、松林、明月、清泉、竹林、浣女、蓮葉、漁舟

2.想象畫面,體會詩中的動靜之美

師引導:請大家讀前三聯,邊讀邊想象,你的腦海裡浮現出了幅什麼樣的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預設1:我仿佛看到了,一場秋雨過後,山林間空曠而幽靜,經過秋雨的洗滌,茂密的林木非常青翠,銀色的月光灑落在蒼翠的松林裡。我感受到了詩人内心的靜谧和舒适。

師小結點撥:“明月松間照”的畫面,是對景色的靜态描寫,讓讀者感受到山林的靜态美,從中能體會到詩人陶醉其中的閑淡、舒暢的心情。

預設2:我仿佛聽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聲,感受到了詩人内心的愉快。

師小結點撥:通過想象,我們仿佛聽到了流水的聲音,這是對景色的動态描寫。在詩中動靜的描寫中你還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預設:我看到一群浣女在青翠的竹林間穿行,在風中發出喧鬧的聲音,不時傳來的浣女的歡笑聲,挨挨擠擠的蓮葉輕輕搖動起來,沙沙作響,有人劃着槳,攪得河水嘩嘩作響,應該有漁夫在捕魚。從這些動态描寫中我感受到山中的人們悠閑自在的生活、勞動場面。詩人一定非常喜歡并羨慕這樣的生活。

師小結:這些或動态或靜态的描寫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山水間的美景,還感悟到了詩人的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三聯

教師相機點撥:朗讀首聯要讀得輕緩一些,猶如“空山”的靜态畫面展現在眼前;朗讀颔聯,一“照”“流”,由靜到動,語調要變得活潑些;頸聯由景入事,朗讀時聲音要相對響亮、明快讓人感受到動态場景。

3.補充介紹詩人情況,引導學生學習第四聯,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師補充資料,引導學生思考:山中的生活悠閑自在,生機勃勃,詩人決定“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此時詩人心中生出了怎樣的情感呢?

預設:對山林美景的喜愛,對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繪畫詩意,體驗詩情。

師引導:王維是唐朝著名的山水詩人,也是當時負有盛名的山水畫家,蘇轼曾贊:“味摩诘詩,詩中有畫;觀摩诘畫,畫中有詩。”那天他散步回到住處,即興為這首詩配了一幅畫。他畫的會是什麼呢?請大家仔細讀讀古詩,說一說。

1.學生暢所欲言。

2.師總結:同學們很會讀詩。從你們的眼睛裡,我已經知道你們有了很多發現。

六、學生自主學習《楓橋夜泊》

1.理解題意,簡介作者。

(1)闆書課題,并指導書寫“泊”。

(2)指導學生理解題意:夜晚将船停泊在楓橋邊全班交流作者信息

2.自主學習,理解詩意

師引導:請大家運用學習《山居秋暝》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這首詩。(1)教師出示學習提示

(2)全班彙報交流。教師指名讀,相機正音

随文指導書寫“愁、寺”:“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寫得舒展;“寺”的第二橫最長,“土”的豎和“寸”的豎鈎不要對齊寫。

(3)學生交流難懂的詞句

教師點撥

①月落: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會漸漸沉落。

②霜滿天:是詩人身處深秋夜裡的一種感覺,形容天氣很冷。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嘗試理解。

③對愁眠:如果學生理解有困難,可以簡單地轉化為愁對江楓漁火”,從而疏通詩句的大意,即詩人憂愁地對着江楓漁火難以入眠。

(4)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預設:漫天寒霜裡,月兒在烏鴉的啼叫聲中慢慢西沉。江邊楓葉搖曳,漁船上的燈火星星點點,詩人憂愁地看着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此時,姑蘇城外寒山寺半夜敲響的鐘聲,傳入客船。

3.想象畫面,感悟詩人的情感。

教師引導交流: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預設:月亮 烏鴉 霜滿天 江楓 漁火 客船

師繼續引導:你仿佛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預設1:我看到了清冷的月亮漸漸落下,江邊的楓樹與點點的漁火默默相對,江邊停泊着一隻孤單的來自他鄉的客船。

追問:眼前的景色給你怎樣的感覺?

預設:場面清冷、寂靜,能感受到詩人因避難他鄉、遠離故土而産生的孤獨感。

預設2:我聽到了歸巢的烏鴉“呱呱”地啼叫,寒山寺一陣陣悠長的鐘聲傳到客船上來。

追問:這樣的聲音讓人感覺如何?

預設:有些凄涼、孤寂。

預設3:我感受到霜滿天的寒意,難以睡時的思緒萬千。進一步追問:你覺得詩中的哪一個字最能表達詩人此時此刻的情感?

預設:愁

教師小結:在這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外的楓橋。江南水鄉清冷、幽靜的夜景,令詩人愁緒萬千。此時,又聽到鐘聲悠悠傳來,引發了詩人悠遠的思緒和無盡的感慨,怎一個愁字了得!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感慨,再來朗誦這首詩。

四、指導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目标

1.準确認讀“榆、畔、聒”,讀準多音字“更”,會寫“榆、畔”。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長相思》

3.借助教材注釋和插圖,能說出《長相思》的意思,試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複習背誦前兩首詩,導入新課

師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山居秋暝》和《楓橋夜泊》,咱們先一起來背誦一遍。

師引導回顧導入:這兩首詩都是寫景詩,而且都有靜态描寫和動态描寫,這樣的描寫能讓我們想象到更具體生動的畫面,領會詩歌的意境。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長相思》

二、回憶有關“詞”的常識,了解作者。

1.回顧“詞”的知識。

師引導:大家自己讀一讀,說一說《長相思》和前兩首古詩形式上的不同。

預設:《長相思》是一首詞。“長相思”是詞牌名,詞分上阕和下阕兩個部分,詞的句子有長有短。

2.了解納蘭性德。

三、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讓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随文指導學習生字。

(1)榆:偏旁是木字旁,說明“榆”字的意思與樹木有關。課文中的“榆關”,指的是山海關

(2)畔:可以組詞“河畔、湖畔”。可引導學生根據詞語來理解“畔”的意思是“邊”(3)聒(guō):可引導學生觀察字形,“聒”由“耳”與“舌”組可以想象成有一根舌頭在耳邊不停地說話,耳邊感覺嘈雜。“聒”就是“聲音嘈雜”的意思。

(4)更(gēng):“更”是多音字,此處讀一聲。“更”是夜裡的計時單位,整夜分為五更,每兩小時為一更,如“三更半夜”。“更”讀“gèng”時,可組詞“更加”

3.随文指導“榆、畔”的書寫

(1)“榆”:“木”的末筆“捺”應改成“點”。

()“俞”第一筆“撇”行筆到“木”的“短橫”下,“月”的第一筆是“豎”,不要寫成“豎撇”(3)“畔”:左縮右展,左低右高,“田”的末筆應與“半”的第二筆“橫”基本對齊

四、借助注釋,了解詞意。

師引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借助注釋和插圖,疏通本首詞的大意,小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1.小組合作。

2.全班交流。教師相機點撥疑難問題。

預設1::山一程,水一程:翻過一座座山,蹚過一道道河。這裡指的是将士們跋山涉水。

預設2:風一更,雪一更:又是刮風,又是下雪。這裡形容風雪交加,天氣惡劣

3.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詞的大意:誰來試着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這首詞的意思?

預設:将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裡,每個帳篷裡都點起了燈。入夜後,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将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溫暖、甯靜,是沒有這樣的狂風暴雪的。

五、邊讀邊想象,體會作者情感

1.指導學生朗讀上阕,體會行軍的艱難。

師引導:邊讀邊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畫面,想一想,詩人“身”在何處?

預設:詩人和将士們身在征途之中。

引導學生描繪畫面,體會征途的艱辛:想象将士們“山一程,水一程”的畫面。你想象到了什麼樣的山?什麼樣的水?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遙遠與艱辛 預設:山:崇山峻嶺、懸崖峭壁水:波濤滾滾、巨浪滔天 。從中感受到了将士們行軍的

2.教師提問:“千帳燈”讓你想象到了一幅什麼畫面?

預設:借助課文插圖,我想象到将士們夜間在荒山野嶺中安營紮寨的場面,燈火萬千,非常壯觀朗讀下阕,體會作者思鄉的情感。

(1)指導學生朗讀下阕,并播放風雪交加的音,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風一更,雪一更”描繪的是怎樣的場景

預設:“風一更,雪一更”描繪了一幅風雪交加整夜持續不斷的場景,表現了氣候環境的惡劣

(2)提問:在下阕中,還有哪裡能讓你感到風雪交加、天氣十分惡劣?

預設:聒碎

追問:你是怎樣理解“碎”字的?

意 教師點撥:“碎”意為零星,不完整。這裡指将士們的思鄉夢碎,思鄉心碎。

引導學生再讀讀這一句,把關外天氣的苦寒、征途的艱辛讀出來。

(3)教師出示家鄉風雪圖、關外風雪圖。引導學生對比畫面,朗讀後交流感悟:難道家鄉沒有風雪聲嗎?在家裡聽到風雪交加的聲音,心情和詩人在塞外聽到時有什麼不同?

預設:家裡是溫暖舒适、甯靜祥和的。家鄉有親人、朋友相伴,不會覺得孤單、冷清。但是在這塞外,聽到的卻隻有嘈雜的風雪聲。詩人這個時候會格外思念家鄉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試着把作者濃濃的思鄉情讀出來。

又 點撥:讀“風一更,雪一更”時語調上揚,由“夢不成”開始語調下抑。“鄉心”“故園”雖不

溫 是韻腳,但讀時也要适當拉長聲音,以讀出韻味。

(5)學生練習背誦《長相思》。

六、布置作業

1.把這首詞背給家人聽,并用自己的話說說大意

2.選做:搜集寫景的古詩詞。

教學反思:

五年級的學生人生經曆較少,如何讓他們走進納蘭性德的内心世界,揣摩詞人的情感,這是最為困難,也是最為關鍵的。所以我在教學時通過朗讀、揣摩、想象、感悟、領會詞人的情感,傾聽他心靈深處的聲音。

朗讀,不是簡單的語言文字的重複。從開始的初讀、有節奏地讀、有韻味地讀,到品讀、賞讀、想象讀、教師範讀、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升華情感。特别是教師關鍵時刻深情地誦讀,真正地、巧妙地将學生帶入一個玄妙的境界。

調動學生的情感,找出詞中閃現的最珍貴、最打動人心的場景。讀通本詞之後,我将“通過你的朗讀,你讀懂了什麼”這個問題抛給學生。得到問題之後,學生第一時間是再将本詞朗讀一遍,朗讀之後,有一些同學開始舉起了小手。第一個和大家分享的是:“山一程,水一程。”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所率領的軍隊山水兼程的情景,同時也創設情境,結合“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來理解納蘭性德跋山涉水向榆關進軍的場面,感受軍人之多,隊伍之龐大。那麼這些就是學生對文本深刻的認識與解讀,并通過語言的描述呈現出來,這就是我們想象的開始。

想象不能算是最為徹底地激發學生内心的情感,教學中我讓他們經曆想象的心靈曆程,想象故園的親人思念納蘭性德的情景。為了更好地體會作者此時的心情,我将作者此時所處的狀況和心中的家鄉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暢所欲言。

一堂課下來,孩子們的表達欲望很強,結合詞中的意境和想象的畫面,刻畫出一個深夜難眠,思念家鄉的士兵,作者的思鄉之情也就很自然地從學生口中流露出來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