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唐僧的前世為啥是金蟬子?觀音為啥不能成佛?
文/姜子說書
《西遊記》和《紅樓夢》都不是尋常人能夠看懂的著作!書中所寫人物,有佛教之人、道教之人,譬如《西遊記》中如來佛與道教三清,譬如《紅樓夢》中一僧一道,然其主角,偏是儒家君子!
君子何其罕也?西遊以金蟬子寫君子步步難行!紅樓以夏蟬兒譏文臣武将!世人怎知?
出家者,修行也,四大皆空,不以美色為意,富貴動心,奈何見不得人間疾苦,深山所求,觀世音而生悲憫,不得成佛!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菩薩心腸,亦是入魔,念念在茲,五毒俱全,三害難消,佛者弗人,阿彌陀佛。
以上種種,看不懂?聽不清?悟不明?稍安勿躁,且聽聽一一道來!
《西遊記》又名《西遊釋厄傳》,關于金蟬子的前世由來,鎮元子早就開口道明了。
大仙道:“你那裡得知。那和尚乃金蟬子轉生,西方聖老如來佛第二個徒弟。五百年前,我與他在蘭盆會上相識,他曾親手傳茶,佛子敬我,故此是為故人也。”
雖如此說,然而,唐僧的前世為金蟬子,鎮元大仙又是從哪裡得知的呢?佛教門中,并無金蟬子此人,吳承恩老先生如此安排,是何道理?莫非唐僧也是動物成精,原是一直夏日的蟬?非也!
世有一蟲,名之曰蟬,頭上有紋縷,君子之文德,黍稷不享,君子之廉德,含氣飲露,君子之清德,處不巢居,君子之儉德,應候守常,君子之信德。
《西遊記》故事裡,唐僧真的是佛門弟子嗎?孫悟空這個神仙的祖宗,當真是道教出身嗎?萬法歸一,不離儒家君子之德!千經萬典,總是修心,其源者,君子也!
三藏道:“我的馬蹄才然停住,腳尖還未出镫,就問我是甚麼寺,好沒分曉!”行者道:“你老人家自幼為僧,須曾講過儒書,方才去演經法,文理皆通,然後受唐王的恩宥,門上有那般大字,如何不認得?”
《西遊記》故事裡,唐僧到底是官僧也,是上國欽差,食君俸祿,為君分憂,西天取經,是為名,卻以“面西催馬,太陽影射,塵垢朦胧”為借口,不識敕建寶林寺,故有孫悟空當頭喝棒之言。
《西遊記》故事裡,四聖試禅心一回故事,唐僧一番出家人的本分之言,何嘗不是君子之德呢?
那師父猛擡頭,咄的一聲,喝退了八戒道:“你這個孽畜!我們是個出家人,豈以富貴動心,美色留意,成得個甚麼道理!”
那麼,既然唐三藏是有德高僧,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分明說過,穿我的袈裟,免堕輪回;持我的錫枚,不遭毒害,為何老和尚卻步步逢災呢?且看黑松林一段故事!
卻說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見性,諷念那《摩诃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忽聽得嘤嘤的叫聲“救人”。三藏大驚道:“善哉!善哉!這等深林裡,有甚麼人叫?想是狼蟲虎豹唬倒的,待我看看。”那長老起身挪步,穿過千年柏,隔起萬年松,附葛攀藤,近前視之,隻見那大樹上綁着一個女子。
看官聽說,這女子本是金鼻白毛老鼠精,是個害人的妖精,孫悟空是個狠心的佛陀,聽不見,奈何唐僧是個君子,聽不得深山中對自己呼救的聲音,誠如孫悟空所言:“師父要善将起來,就沒藥醫。”
好妖精,不動繩索,把幾聲善言善語,用一陣順風,嘤嘤的吹在唐僧耳内。你道叫的甚麼?他叫道:“師父啊,你放着活人的性命還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唐僧在馬上聽得又這般叫喚,即勒馬叫:“悟空,去救那女子下來罷。”
不獨半截觀音的故事,便是紅孩兒的故事,亦是如此,孫悟空不是耳朵不好使,而是心冷意冷,不想管這閑事。
正行時,隻聽得叫聲“救人!”長老大驚道:“徒弟呀,這半山中,是那裡甚麼人叫?”行者上前道:“師父隻管走路,莫纏甚麼人轎騾轎,明轎睡轎。這所在,就有轎,也沒個人擡你。”唐僧道:“不是扛擡之轎,乃是叫喚之叫。”行者笑道:“我曉得,莫管閑事,且走路。”
隻是唐僧一生仁慈,菩薩心腸,念念在茲,全是衆生疾苦,所以,他縱然是穿上錦斓袈裟,也是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薩。
當時文武階前喝采,太宗喜之不勝,即着法師穿了袈裟,持了寶杖。玄奘直至寺裡,僧人下榻來迎。一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各各歸依,侍于左右。
再看全部書中最懂唐三藏的人,觀世音菩薩,他又是怎麼評價金蟬子轉世的唐僧呢?
菩薩道:“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為僧,決不輕傷性命。似你有無量神通,何苦打死許多草寇!草寇雖是不良,到底是個人身,不該打死,比那妖禽怪獸、鬼魅精魔不同。那個打死,是你的功績;這人身打死,還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師父,據我公論,還是你的不善。”
所以,唐僧和觀音是同一種人,具有清,廉,儉,信,文五種美德,所以,作者稱之為金蟬子,意為以和為尚,源自儒家和為貴,以中和為天地位的思想,是寫故君子之仁德。
故事的最後,唐僧和孫悟空都成佛了,觀音還是菩薩,竟然排在兩人後面,西天取經,任重道遠,唐僧師徒的功勞雖大,卻也離不開觀世音菩薩一路的保駕護航,觀音的功勞,絕不會比唐僧師徒遜色,為啥觀音沒有成佛呢?
衆所周知,觀音原本是可以成佛的,隻是因為聽不得人間疾苦,要做“救苦尋聲,萬稱萬應,千聖千靈”的菩薩,才誤了成佛的時機。觀世音是闡教教主一般有教無類的慈悲教主,即便是魔,她也要感化,既然有了婦人之仁,有了悲天憫人的凡心,到底做不到四大皆空,成不了佛。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西遊記》、《紅樓夢》程高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