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靜脈血栓肺栓塞的前兆症狀

靜脈血栓肺栓塞的前兆症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4 10:08:01

【前言】

弊号很久沒有正兒八經的推送案例分享了,我知道關注弊号的朋友都很願意看案例分享,也不是我凡爾賽,手頭上的确積攢着不少令人“拍腿叫絕”的經典案例,奈何由于種種原因(lǎn),尚未成文。最近,很高興看到醫院即将設立血栓專病門診,于是又想起一個經典案例,不吐不快。

關于血栓的相關指南和共識,無論是在内科(呼吸科、心内科、血液科等),還是在外科(創傷骨科、血管外科等),甚至還有生殖科,都有不同的專科醫師在關注和推進該病的診斷和治療,血栓性疾病确實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問題。其中,由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編寫的《肺血栓栓塞症診治與預防指南》,明确指出了求因診斷的相關檢查,甚至對這些試驗項目的影響因素都作了闡述,寫得很好。

本案例就充分體現了求因診斷的重要性。


【案例經過】

1.現病史:男,14歲,自述于21天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右側下肢脹痛,呈陣發性,活動時加重,休息時好轉,無呼吸困難,無胸悶氣促等不适,遂于2017年12月26日至某某附屬醫院就診,肺動脈CTA檢查:1.右下肺動脈主幹及基底段各分支、左下肺動脈主幹不完全栓塞,2.左側少許肺炎。靜脈彩超: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1.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肺動脈栓塞;建議手術治療,家屬未同意,予以對症保守治療,效果欠佳,症狀反複出現,1天前再次出現左下肢疼痛,活動時加重,為求進一步診治到我院就診。

2.體格檢查:神志清醒,正常面容,皮膚鞏膜無黃染,肝脾肋下未觸及,左側下肢大腿、小腿均廣泛腫脹,組織張力高,呈非凹陷性,皮色泛紅,皮溫較健側稍高,無水泡,未見明顯淺靜脈曲張,無皮膚色素沉着,無皮膚潰瘍,輕壓痛。股動脈、腘動脈搏動正常。

3.既往史:2015年因肺栓塞在某某附屬醫院住院治療,好轉後出院。否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史。

4.實驗室檢查:血常規:WBC 10.14×10^9/L、RBC 4.28×10^12/L、HGB 129.2g/L、淋巴細胞比例0.136,中性粒細胞比例0.771,超敏C反應蛋白58.04mg/L,提示炎症;凝血四項基本正常,D二聚體定量25804ng/mL;肝腎功能、電解質未見明顯異常。凝血功能詳見下表。

表1:患者入院時凝血功能結果

項目

結果

單位

參考區間

PT

15.8

s

9-15

Fg

2.09

g/L

2-4

APTT

35.5

s

23-40

TT

16.5

s

9-15

DD

25804

ng/ml

0-450

5.處理經過

(1)放慢鼠标,發散思維,方能發現蛛絲馬迹。如果說做科研有時也看運氣,那麼發現和解決臨床問題也要看運氣。這天正好輪轉到凝血崗,審核報告時,忽然發現一個年輕患者,住在血管外科,凝血四項完全正常,唯獨D二聚體顯著升高。直覺告訴我們,這個患者可能不簡單,于是翻看了一下診斷,“血栓”二字映入眼簾!本來嘛,血栓病人住在血管外科,檢驗科醫生還有什麼必要多此一舉呢?但是,正是患者14歲的年齡和血栓的診斷放在了一起,不得不引起了我的強烈關注!這個患者,不簡單,一定要追查到底!

首先加做了抗凝血酶(AT),結果就是那麼巧,顯著降低,為41%,太好了!但是不要忽視了,他此時仍屬于血栓形成的急性期,且使用了肝素抗凝,這兩方面的因素理論上都可使AT減低!進一步追查,發現其父親也有肺栓塞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還有什麼可說呢?繼續深入挖掘吧。于是與患者父親詳細溝通,征得知情同意後,對包括患者在内的三代家系共6名成員進一步調查。

(2)嚴謹求實,排除診斷,終得基因測序相助。考慮到東方人群遺傳性易栓症的最常見因素,包括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等抗凝蛋白的缺乏,而獲得性易栓症最常見的因素,還是抗磷脂抗體綜合症和腫瘤。于是進一步對6名家系成員檢測蛋白C和蛋白S活性,結果均為正常,而狼瘡抗凝物、抗心磷脂抗體、抗β2糖蛋白1抗體,腫瘤相關篩查均為陰性。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三代人中,均發現有AT活性和抗原同時降低的表現,分别為患者、患者父親、患者祖母。詳細檢查見表1。

靜脈血栓肺栓塞的前兆症狀(14歲小夥命懸一線)1

最終,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唐甯老師和王雄老師的幫助下,進行了AT蛋白的基因測序,結果表明,SERPINC1基因發生了錯義突變,導緻第462位氨基酸由野生型的半胱氨酸(Cysteine,Cys)突變為酪氨酸(Tyrosine,Tyr),至此,可以明确診斷為遺傳性易栓症:遺傳性I型抗凝血酶缺乏症。基因測序結果見圖1。

靜脈血栓肺栓塞的前兆症狀(14歲小夥命懸一線)2

(3)求因診斷,精準定位,為長期有效治療打下堅實基礎。正如遺傳性出血性疾病,例如血友病一樣,遺傳性易栓症當前也沒有治愈手段,但是仍然可以通過長期的抗凝治療,使機體免于血栓性疾病的發生。而本案例中的患者,正是由于沒有對血栓的病因确診,也沒有采取恰當和長期的治療,才會一再複發,乃至于危及生命。患者在接受介入手術取栓後,出院仍長期服用利伐沙班治療,随訪至今,沒有再發血栓。

耐人尋味的是,即使是相同的臨床表型,但是不同人也可能有不同的臨床症狀。例如患者的祖母,同樣也是存在基因突變,且AT活性、抗原均降低,但是她卻從來沒有發生過血栓性疾病,甚至在沒有抗凝治療的基礎上,仍然健康地生養了三個兒女。

無獨有偶,最近我們又再次發現遺傳性AT缺乏的家系,仍然是由祖母傳給兒子,再傳給孫子;但令人心碎的是,這個家系接受調查的11人中,有9人均攜帶了AT基因突變,且已有4人曾罹患深靜脈血栓病史,更有甚者,其中有1人已不幸離世。由此觀之,血栓性疾病的求因診斷,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靜脈血栓肺栓塞的前兆症狀(14歲小夥命懸一線)3

-求因診斷在路上-


【案例分析】

1.何為易栓症?為什麼攜帶有同樣突變的家系成員并不都發生血栓栓塞症?哪些血栓病人最值得我們進行求因診斷?

易栓症(Thrombophilia)[1]是指存在抗凝蛋白缺乏、凝血因子、纖溶蛋白等遺傳性或獲得性缺陷,或者存在獲得性危險因素而具有高凝的血栓栓塞傾向。從定義來看,我們很顯然可以發現,易栓症可以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易栓症。遺傳性易栓症最常見的是抗凝蛋白缺陷,包括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這是亞洲人群最常見的易栓因素;而凝血因子缺陷,例如因子Ⅴ的Leiden突變(活化蛋白C抵抗),凝血酶原G20210A突變,這些在咱們亞洲人群是罕見的。而獲得性易栓症,重點包括易栓疾病和易栓因素,這點也很重要。

早在1946年,德國病理生理學家Vir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内皮損傷,血液瘀滞,高凝狀态。”其中,血液瘀滞和内皮損傷,就是我們說的易栓因素,包括制動、創傷等。在本案例家系成員中,父親和兒子均有血栓表現,但是奶奶卻從未發生過血栓性疾病。何故?進一步調查發現,父親是長途火車司機,兒子愛玩電腦遊戲,均有“制動”的因素;而相反的是,奶奶非常喜歡運動,每天都要走幾公裡路。遺傳性抗凝蛋白的缺乏,外加獲得性易栓因素的作用,可能是導緻相同的基因型,卻有不同的臨床表現的原因。

本案例中,我們敏銳的嗅覺,為患者的明确診斷和有效治療不可謂不重要。那麼,怎麼培養這種敏銳的嗅覺呢?我們需要牢記以下幾點[1]:①發病年齡輕(<50歲);②有明确血栓家族史;③複發性血栓;④罕見部分血栓(除下肢深靜脈血栓外);⑤無誘因的血栓;⑥女性口服避孕藥或絕經後激素治療後的血栓;⑦複發性不良妊娠(當然要注意排除抗磷脂抗體綜合症),⑧口服華法林時發生皮膚壞死;⑨新生兒爆發性紫癜。對于我們檢驗醫生來說,第一條,發病年齡輕(我更多關注的是45歲以下的)是最重要的,因為有無家族史、是否複發等因素不是不重要,而是這些資料檢驗科醫生不容易獲得。

2.在易栓症的診斷和治療中,還有多少誤解等着我們去澄清?

血栓急性期可消耗抗凝蛋白,引起相關檢測結果降低,而抗凝藥物也可以影響抗凝蛋白的檢測。例如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結合抗凝血酶,從而短暫影響抗凝血酶活性,維生素K拮抗劑如華法林,也可以影響蛋白C和蛋白S的合成。指南建議[2],應避免在使用上述藥物時檢測抗凝蛋白,而建議停用肝素24小時後方宜檢測抗凝血酶活性,維生素K拮抗劑停用2-4周,且INR正常,方宜檢測蛋白C和蛋白S。

那麼,患者住院期間,還有必要檢測抗凝蛋白以求因診斷嗎?竊以為,答案是肯定的。即使住院期間是血栓急性期和相關抗凝藥物使用期,但如果此時不查,患者康複出院後,試問又有多少人還會樂意進一步檢查呢?退一步說,血栓急性期肝素抗凝效果不佳,例如本案例就二度手術取栓,肝素抗凝效果不佳的原因,正是由于抗凝血酶缺乏所緻,所以求因不僅有利于診斷,更有利于治療。實際上,急性期對抗凝蛋白的消耗,和遺傳性抗凝蛋白缺乏,兩者的實驗室檢查還是有顯著差異的。

易栓症病人查凝血因子Ⅴ活性,肝素抗凝治療病人查凝血因子Ⅹ活性?檢驗科醫生有必要澄清誤解。查因子Ⅴ活性有兩個誤解,一是把凝血因子Ⅴ的Leiden突變當成了亞洲人群常見的易栓篩查因素;二是把凝血因子Ⅴ活性誤以為等同于凝血因子Ⅴ的Leiden突變。查因子Ⅹ活性,更是把檢測肝素治療的抗Ⅹa活性等同于因子Ⅹ活性。實際上,檢測抗Ⅹa活性時,是讓待測樣本中的肝素-AT形成的複合物去抑制試劑盒中的過量的Ⅹa因子,測量剩下的Ⅹa因子活性,如果剩餘的活性越高,說明肝素-AT複合物越少,抗凝效果差;反之,剩餘的Ⅹa活性低,說明樣本中的肝素-AT複合物多,抗凝效果佳。這就是抗Ⅹa的由來。

說到這,還是得提一下,肝素本身是沒有抗凝效果的!肝素的抗凝是和抗凝血酶結合以後,使抗凝血酶的構象發生變化,暴露出與絲氨酸蛋白酶結合的反應中心環,使抗凝效果增強2000倍。因此肝素是通過放大抗凝血酶的作用來抗凝的,無AT,不肝素。

3.為了湊夠三點,狗尾續貂,再讨論一個問題:張老師這個案例能發論文嗎?

可以明确地說,從事出凝血檢驗與臨床,是一個可以把日常工作與科研完美結合的崗位。張老師奉勸那些定崗在凝血的同仁們,好好珍惜這個機會吧,俺羨慕你們呀!從小處來說,我們從一個案例到一個家系,深入到基因層面的研究,基本上就與論文不遠了,如果運氣好,是一個新突變,那麼離SCI論文就更近了。從大處來說,例如武漢協和醫院血研所的團隊,他們做大批量的易栓病人的基因篩查,例如瑞金醫院,他們對血栓和出血病人的緻病機制的分子研究,并以此作為治療的切入點,這些都是大有可為的天地。

正所謂,小酌亦可怡情。本案例很幸運,是一個新發的突變位點,單純的實驗室檢查、基因測序,外加突變蛋白模型的構建,發了一篇小文。如果沒有出色的研究基礎和條件支撐,不妨效仿張老師,小打小鬧,開心就好。正如我的小學老師告訴我的,“皇帝老兒,老來得子,其樂融融;耕田老農,秋收多擔谷,其樂亦融融!”

有點啰嗦了……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血栓與止血學組. 易栓症診斷中國專家共識(2012年版)[J]. 中華血液學雜志,2012,33(11):982.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栓塞與肺血管病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肺栓塞與肺血管病工作委員會,全國肺栓塞與肺血管病防治協作組. 肺血栓栓塞症診治與預防指南[J]. 中華醫學雜志,2018,98(14):1060-1087.

[3]Zhang F, Gui Y, Lu Y, et al: Novel SERPINC1 missensemutation (Cys462Tyr) causes disruption of the 279Cys-462Cys disulfide bond andleads to type Ⅰ hereditary antithrombin deficiency. Clin Biochem 2020, 85:38-42.


來源:凝血6因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