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聰明人看到這題目的第一反應是:廢話,沙塵輕啊,它自然就能飄在空氣中了!
果真如此嗎?
在讨論沙塵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清楚另一個問題:同時從高處往下扔一輕一重兩顆鐵球,哪個鐵球先着地?
落體運動傳說伽利略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為了證明重力加速度與質量無關,他跑到比薩斜塔頂部,右手捧一顆炮彈彈丸,左手捏一枚槍彈彈丸(也就是一大一小兩顆鐵球),同時撒手,結果兩顆鐵球“同時着地”。這就是現在高中學生在物理課上學到的“自由落體運動”。
伽利略的落體實驗
真的是大小鐵球同時着地嗎?這需要打個問号。
沒有一份科學文獻證明伽利略真的在比薩斜塔扔過鐵球,但物理課本裡講自由落體時着重強調了一個條件:自由落體運動需要“在真空中”。也就是說,即便你現在去斜塔頂端或者别的高處往下扔東西,它也不會是自由落體,因為存在空氣阻力。
當空氣阻力參與到實驗中來時,快速下落的鐵球就不隻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空氣對它們也同時施加一個向上的拖曳力。這個力的大小與鐵球的大小相關、與它下落的速度相關。事實上,小鐵球因為體積更小,它的投影面積A更小,受到的空氣阻力也更小。
空氣阻力方程
因此,小鐵球比大鐵球下落的速度更快,它要比大鐵球先落到地面。隻不過,比薩斜塔的高度隻有50米,在這麼短的距離内兩顆鐵球的速度差憑肉眼還看不出來罷了。
如果對鐵球運動進行更嚴格的力學分析,它們還同時受到空氣浮力的影響,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更大,隻是相對于鐵球的重力來說浮力微乎其微,在此可以忽略不計。
石塊與沙塵有些地區會經常性地刮沙塵暴,塵土被強風吹起,遮天蔽日,久久不能平息。
沙塵暴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我們向上抛一個石塊,它會很快掉落下來:
抛石塊
當你抓一把小石子抛向空中,它也會很快落回地面:
下落的石子
但如果我們扔向空中的是一把沙塵,情況便大不相同:那些稍大的顆粒很快下落,而更多的粉塵會飄浮在空中,很久才會飄落下來。
沙塵
沙塵是極微小的石塊,如果我們對一小撮塵土進行顯微攝影,會發現它們也是混雜了各種礦物的石英砂粒。按照前一節的結論,沙塵的體積更小,它受到的空氣阻力也更小,應該比石頭更快落到地面,但這不符合常識。
顯微鏡下的沙塵
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就在我們的空氣裡。
地球表面包裹着厚厚的大氣,在絕大數的時間裡我們看不見空氣,也很少關注它。如果我們扔一個石塊,幾乎不需要考慮空氣的影響,但對一顆直徑僅有0.02或0.01毫米(PM10)的塵埃而言,空氣的影響就成了不能不考慮的因素,事實上,從物理學角度來看,空氣已經成為塵埃在大氣中運動的決定性因素。
早在1840年代,喬治·加布裡埃爾·斯托克斯(George Gabriel Stokes)就已經發現了微小物體在黏性流體中艱難運動的規律,并由此總結出斯托克斯定律:
Fd=6πrηv
在這個方程中,物體在具有黏性的流體中不僅受到地球的引力,還受到流體在其運動相反方向的阻力Fd,這個阻力與它的半徑r、流體的黏度η和相對運動速度v成正相關關系。Fd被稱為斯托克斯阻力。
斯托克斯阻力
當塵埃受到的斯托克斯阻力與其重力相當時,就會飄浮在空中;如果這時候有風,塵埃就會被推着随風飄蕩;如果沒有風,塵埃會緩慢沉降到地面。
每一年,位于中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都要降下大量塵土,為雨林帶來豐富的土壤和礦物質。這些塵土是從哪裡來的?它來自遙遠的非洲撒哈拉沙漠。當撒哈拉沙塵被風吹起,它們會被上升氣流推上高空,然後由信風帶着越過寬闊的大西洋一路向西。如果大西洋表面足夠溫暖,上升氣流甚至可以托起直徑達0.45毫米的沙塵飄到3500公裡以外的地方。
沙塵在空氣中并非孤立存在,當沙塵暴來臨時,每立方厘米的空氣中往往充斥着數以千計的塵埃顆粒,顆粒物相互碰撞并随機改變其運動方向,這種現象被稱為布朗運動。在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布朗運動将顆粒物撞擊推擠到濃度較低的區域,這也是沙塵暴滾滾向前、勢不可擋的一個重要因素。
布朗運動軌迹
總結:空氣中彌漫的沙塵大多是些極為細小的懸浮顆粒物,它們的直徑通常都小于0.02毫米。如果沒有上升氣流的作用,那些大于0.01毫米的顆粒物會在重力作用下花費幾個小時沉降到地面,而更小的顆粒物(如PM2.5)則将在大氣中停留幾個星期的時間。
當我們向空中投擲一塊石頭或一顆石子,由于空氣阻力相對于重力而言微不足道,所以我們不容易觀察到空氣對其運動速度的影響。随着物體體積的進一步減小,當直徑達到0.03毫米以下時,空氣的粘滞作用将變得越來越突出。
沙塵暴滾滾向前
對于一粒直徑小于0.01毫米的沙塵顆粒而言,氣體分子的撞擊力會顯現出來,空氣就像糖漿一樣粘稠。在斯托克斯阻力的拖曳下,沙塵可能需要十幾分鐘才能下降1米,隻需要一陣輕風就能使它再次回到高處,這便是沙塵可以長時間飄浮在空中的真正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