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名句人盡皆知,甚至有部美國電影《Lolita》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直接采用這句詩做中國版名字。很多人用那這句詩調侃老夫少妻,卻很少有人知道“一樹梨花壓海棠”的男主角張先其人是宋代大詞人、畫家,與“白衣卿相”柳永齊名。
《詞壇叢話》的作者陳廷焯對張先贊不絕口:“張子野詞,古今一大轉移也。前此則為晏、歐、為溫、韋,體段雖具,聲色未開。後此則為秦、柳,為蘇、辛,為美成、白石,發揚蹈厲,氣局一新,而古意漸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規模雖隘,氣格卻近古。自子野後一千年來、溫、韋之風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
在張先之前,詞壇上的重要人物有大小晏等等,陳廷焯認為,這些人的詞作并不能達到内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而張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他的詞不僅有古意,而且形式新穎。
再來看張先的畫作:
1995年,張先的《十詠圖》經過激烈競價,最終以1800萬元落了槌,加上10%的傭金,以1980萬元定價。
張先寫詩作畫幾十年,但是幾百年後被人記住的,多是他的風流韻事。曆史上同類事件屢見不鮮,名人轶事被記住了,而那些嘔心瀝血的文化遺産卻淹沒在曆史長河中。本末倒置的獵奇态度讓很多本該深刻的人物形象流于表面。
比如下面兩位。
司馬光不僅砸了缸,還是當時百姓心中神一樣的存在
趙麗蓉老師在春節聯歡晚會上有個關于司馬光的段子,反映了人們對司馬光的印象多半比較刻闆:就是那個小學課文裡的砸缸少年。
那長大後的司馬光呢?除了砸缸救小夥伴兒,司馬光還做過什麼?
司馬光和司馬遷被後世稱為“史學兩司馬”,兩人是中國曆史上當之無愧的史學集大成者。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曆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曆史。
《資治通鑒》作為曆代君王的教科書,自成書以來,曆代帝王将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争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
而且《資治通鑒》不僅僅是一本史書,它涵蓋文學、曆史、經學、經濟、政治等,毫不誇張地說,司馬光學識廣博,是個通才。
更重要的是,司馬光不僅學術水平很高,在治國理政上也深得人心。
神宗去世,司馬光到開封奔喪,開封百姓奔走相告,從外地過來幾千人把街道圍得水洩不通,百姓們攔住司馬光大喊:“您不要走了,給皇帝做宰相,不要回洛陽了,救救老百姓的命吧!” 後來司馬光去世,開封有人畫了他的畫像做成木版畫,開封人民都買來:家家挂象,飯食必祝。
那個四歲讓梨的孔融不僅是建安七子之首,還有治國之才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說了,但孔融也是“建安七子”之首,他不僅為人剛直不阿,且直谏納賢,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
光和七年(184年)孔融受到司徒楊賜的征召,暗暗察訪官僚中的貪污之人,檢舉的多為宦官的親族。
後來,孔融被征為司空掾屬,被授為北中軍候。正逢權臣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争辯,言辭激烈。
孔融為孔子第二十世孫,不僅家族顯貴,家風也是剛正持節。
名士張儉為侯覽所記恨,密令捉拿。張儉與孔融哥哥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卻不在。當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并沒有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後來事情洩漏,孔褒、孔融則被逮捕入獄。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争着赴死。
孔融不僅為忠良庇護,在朝中直言敢谏,還能夠招賢納士,興盛教育,為宋朝的基業長青做出很大貢獻。
被貶北海期間,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蠱惑的男女四萬多人,設置城邑、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因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為“孔北海”。
史料多嚴肅枯燥,而評書和民間故事卻往往動人心弦。說書人搬出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講述其轶事趣聞,以博取受衆的獵奇心理,于是花邊新聞和那些能夠拉近平民關系的小故事成為大衆心裡對于名家的直觀印象。
但是知識學習和曆史的研究不該流于表面,如果以獵奇的心态學習曆史和名人,必定隻能形成刻闆印象,無法窺其全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