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之源 影記科考行
——二〇二二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影像紀實
撰文/攝影:肖藝九(新華社攝影記者)
莽莽江源,蘊含着無窮的奧秘。今年7月,2022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啟動。作為獨家随隊記者,我全程參與、目擊科考人員為江源“體檢”的整個過程,在“無人無路無圖”、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用鏡頭記錄下一場艱苦的科學考察。
科考隊員張國月(左)與樊雅東展示采集的昆蟲标本。
科考隊員劉晗在長江南源當曲為采集的一尾小頭裸裂尻魚稱重。
青海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這裡高山聳峙,冰川綿延,大大小小的溪流、沼澤、湖泊交織,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之一,也是這次科考最核心的區域。
在科考行程中,我們來到長江源一處辮狀河道,我瞬間被現場的景象震撼了:遠處是巍峨的雪山,多股分叉水道在眼前的大小沙洲間分分合合、相互交織,科考人員在岸邊專注地取樣監測……看到這樣壯美的景觀,我激動不已,一口氣爬到對面山坡的一塊巨石上,卻忘了這是海拔4800米的高原。結果,我大口喘氣、心髒狂跳不止,一邊取出機器一邊提醒自己:一定要平緩呼吸,穩穩按下快門。
在這次科考中,“90後”已成為隊中主力,其中過半的年輕隊員也是首次上高原參加科考。他們在長江源和瀾滄江源區域每天起早貪黑,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趕赴不同點位采樣、觀測,持續開展科學監測和研究。他們青春活力的臉龐、堅持不懈的身影,也成為青藏高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科考隊員李魯丹觀察采集的底栖動物樣本。
科考隊員範越(右)與董士琦在瀾滄江源區的溶洞出水口進行水質檢測。
這天傍晚,來自長江科學院的“90後”科考隊員劉晗在沱沱河邊舉起漁網采樣。夕陽下,波光粼粼的水面與他的身影相融,溫暖的光線讓眼前的畫面十分唯美。也許是老天眷顧,就在這個充滿畫意的場景下,遠處的大橋上,一列火車緩緩駛來,我迅速拿起相機,調整角度,記錄下這近乎完美的瞬間。
7月底,科考隊計劃在崗加曲巴冰川進行觀測。但是到了現場,我們發現探測點附近的一條河流水面上漲較快,導緻隊伍無法通過,車輛能到達的點距冰川探測點太遠。随後,隊裡臨時決定,更換位置,徒步攀登到旁邊格拉丹東雪山的一處探測點。
格拉丹東雪山是唐古拉山脈主峰,長江源頭之一的沱沱河發源于此。冰川雖近在眼前,近距離接觸卻異常艱難。隊員們攜帶30多斤重的雷達探測設備,沿着河谷徒步攀登,坡面陡峭、亂石嶙峋,走200米就得停下大口喘氣。3公裡的山坡,我們爬了1個多小時,才終于抵達海拔5400米的探測點。
在格拉丹東雪山,科考隊員使用地質雷達探測冰川。
來自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在長江源區進行科考工作。
在坡面近40度的冰川上,即使穿着冰爪,腳底也會偶爾打滑。為保證畫面的豐富,在拍攝完隊員組裝設備後,我提前沖上雪坡,以俯視的角度記錄他們攀爬的瞬間。在探測工作即将結束時,我又提前沖下雪坡,掏出僅剩不多電量的無人機,通過航拍完成了這組“雷達測冰川”的圖片故事。
能夠作為随隊記者參加這次科考,我十分榮幸。在高原采訪拍攝不同于平原,意外不斷、困難重重。作為一名攝影記者,隻有時刻保持積極主動、靈活應對的心态,才能克服這些不利情況,将報道書寫在高原,傳遞到世界。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02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