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多雨,外界濕氣容易入侵人體,尤其此時人們還易貪涼,如吹空調、過食生冷等,進而損傷脾胃,使其運化水濕能力下降,導緻體内濕氣聚集。今天,小編邀請複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中醫科肖茜醫生教大家正确祛濕~
濕氣不除百病生
影響皮膚:易出現頭發油膩、毛孔粗大、暗黃無光、黑眼圈、痤瘡、色斑等問題。
發胖浮腫:長期被濕氣困擾,影響新陳代謝水平,使脂肪消耗效率降低,進而導緻肥胖。若體内濕氣過重,會影響腎髒的利尿功能,繼發全身浮腫。
關節不适:濕氣侵入關節後,導緻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
排洩功能受損:體内濕氣會導緻胃腸功能紊亂,表現為大便黏膩、排便不淨、次數增多。
誘發多種疾病且遷延難愈:濕邪在體内久了,會影響氣血流通,誘發髒腑疾病;濕邪聚集,也會使人出現頭暈、乏力、四肢困重、食欲減退等症狀。
圖片來源:攝圖網
四大“祛濕法寶”
1.中藥
藿香、佩蘭等:可化濕醒脾、解暑發表,做成香囊随身佩戴,有祛濕避穢的效果。
蒼術等:可燥濕健脾、祛濕解表。
豬苓、茯苓等:可利水滲濕。
2.食療
薏米可健脾祛濕。薏米、葛根、赤小豆、茯苓、芡實、蒲公英、金銀花共食,能清濕、排濕、擋濕。
需注意,生薏米寒涼,更适合有舌苔黃厚膩、面部出油、易生痤瘡等症狀的濕熱體質者;炒薏米偏于平和,更适合有舌苔白厚膩、面色灰暗、大便不成形等症狀的寒濕體質者。
3.艾灸
艾葉味苦、性辛溫,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的作用,能起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的療效。
4.拔罐
拔罐是較常見的祛濕法,可調整人體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