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
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用以裝飾環境,含有祝福吉祥喜慶之意,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闆水印制作。
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緻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顔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産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産品叫“秋版”。
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镂空藝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的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曆史悠久,并且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這種民俗藝術的産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着密切關系。
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常常會貼"囍"這個字,人們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牆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闆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民俗文化。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産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
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制作來體現的,并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征。
易縣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西北邊緣。後土文化主要分布在距縣城14.6公裡的後山(又稱洪崖山)上。
後山山勢險峻,氣候溫和,植被豐厚,風光秀美,有"洪崖秋色"、"洪崖積雪"之美景。
易縣後土文化影響廣泛,每年農曆3月15日前後,來自國内十餘個省市的數十萬的香客、遊客到後山拜神、祈福、還願,形成了一道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事象。
黃巾文化是邢台市的民間地方文化,也是我國曆史上數百次農民起義中唯一留下的文化遺存。
黃巾軍創造的太平道是我國道教文化的重要流派,祭祀音樂太平道樂現在仍有較好的保存,廣宗黃巾鼓則是保留至今最古老的戰鼓之一。
源于黃巾起義的擡黃杠大型民俗活動留存千年,而廣宗打醮更是濃縮了幾乎黃巾文化的所有元素。邢台黃巾文化被列入"河北省民間文化搶救工程"。
邢台傳說:周公村和桃花村不結親。
相傳很久以前,七裡河岸邊住着一個叫周公的高人,周公得了天書,猶如神助,百算百準,從不失手,天大的事情也難不倒他,他的名氣更大了。桃花女得了地書,能解能破,比周公更厲害。
石坡村有個石老婆婆,兒子外出三年沒有回家,快到母子倆約定的時間了,毫無音信,她就找周公占吉兇,周公對石婆婆說:你兒子于某年某月某日将魂落異鄉路途,見不到他了。
石婆婆傷心極了,哭哭啼啼着去找桃花女,桃花女對石婆婆說:婆婆不要傷心,你兒子還有救,你快回去,如此這般交代了一番。
石婆婆就拿了兒子原先穿過的鞋子,上房拍着房檐,喊道:孩子呵,快穿鞋!又拿勺子敲門頭,喊道:兒啊,快回來!迷信說法,孩子叫魂,傳說是桃花女留下的習俗。
蔚縣古稱蔚州,又名蘿川,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總面積3220平方公裡,總人口50萬。
境内三山(恒山、太行山、燕山)交彙,一河(壺流河)帶繞,太行頂峰(河北最高峰)——小五台山坐落縣域東南。區位東臨京津、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張家口、南接保定。距首都北京直線距離120公裡,号譽"京畿要地"。
這裡是"山水脊源、人文初始"之地。山之脊,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号稱"華北屋脊";水之源,壺流河為桑幹河上遊,是北京上水源;人之初,東窯子頭泥河灣遺址是東方人類發祥地。
傩戲,中國戲曲劇種,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
傩戲起源于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傩活動。由于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傩戲。
傩戲是曆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廣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傩戲在不同民族和地區,名稱不一,如傩堂戲、端公戲、師道戲、僮子戲、地戲、關索戲等。
傩戲以面具為其藝術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與宗教鬼神有關;傩戲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繪面具,俗稱"臉子",分列為一未、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貼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稱"跳傩",場面多伴以鑼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