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聽“野株源”這個名字,在心中誤讀成了“野豬園”,心想那是野豬們過去經常出沒的地方。神秘、生态、偏遠、貧困四個詞組成我對野株源的虛拟印象。
真實的野株源,是全國四大林場之一的湖南永州金洞林場曬北灘瑤族鄉野株源村。位于與衡陽常甯、郴州桂陽、永州新田、甯遠三市四縣交界處,山高地偏。之所以稱野株源,就是這裡山深林密,是許多野生樹種的故鄉。
去野株源的路上,我拜訪了兩位“樹王“。金洞是中國的“楠木之鄉”,楠木乃“木中奇珍”,有“百木之木”“帝王之木”之稱。在猛江河右岸,一棵500年的楠木王,胸徑1.48米,樹高35米,冠幅直徑超過45米,樹幹筆直挺拔,像一座綠色的寶塔,成為了金洞的生态和文化地标。進入到野株源村口,一棵800多年的紅豆杉王矗立在山坡上,俯瞰着全村,像是站在高處的老猴王,守護着全村人的平安。
仰望、擁抱、倚靠、合影、合掌、鞠躬、心語,我在完成了對兩棵樹王的一系列拜訪儀式之後,不知不覺,一腳踏進了野株源村。
野株源村是湖南省的深度貧困村,全村6個村民小組170戶593人,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5戶402人。金洞林場本已位于大山深處,這裡離場部還有35公裡。沿着猛江河向野株源進發,山勢越來越陡,又是沿一條溪谷向上爬升,一種向貧困深度進軍的感覺強烈地湧上心頭。我與這場深度進軍的組織人——永州市政協副主席、衛健委主任歐陽德群一路同行,一路聽他講着扶貧隊與野株源的扶貧緣、扶貧事、扶貧情,将我帶進了一個愛的旋渦。
愛情姊妹花
野株源偏僻,但偏僻得像個“世外桃源”;野株源海拔高,但它是600米高山頂上的一個小盆地,有些像“天府之村”;野株源貧窮,但養人養樹的這塊土地很肥沃厚實。野株源的男人們像紅豆杉王一樣紮根在野株源大地裡,吸引着方圓百裡的少女們攜着愛情夢想翩翩而來,用花季與汗水播種生活的希望。
黎小榮,39歲的村秘書,圓圓的臉上總是挂着春天的陽光,這位來自江西宜春的姑娘,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愛上野株源這麼個“山溝溝”裡的人。2004年第一次跟趙竹青回家見父母時,野株源沒有通公路,沿着小峽谷邊的山路走進野株源,黎小榮再不想在這山窩窩裡生兒育女。2005年,兒子出生了,沒回來。2010年,女兒又出生了。美好的憧憬抵不過現實的困境,黎小榮在萬般不情願中跟丈夫回到野株源。
這位宜春的女孩生性有着春天的特質,即使在窮鄉僻壤也要開出絢麗的山花。既然自己下半輩子已屬于野株源,她就要努力适應它、改變它。一兩年功夫,她既學會了永州的祁陽方言,又将本地的瑤話說得溜熟。2014年,她家因老人生病被評為貧困戶,她與全家勤勞苦做,一年就脫了貧。脫貧後,黎小榮産生了要争當脫貧帶頭人的想法。2017年,村裡換屆選舉,她主動報名競選村婦女主任,結果被村民一緻看好,選為村秘書,成為村裡“三大主幹”之一。群衆的認可,她感到榮耀,更加滿面春風,全心投入到野株源精準脫貧的大事國事中去。
鄧春雪,22歲的村醫,同樣長着一張圓圓的臉蛋。這位2014年還讀初三的貧困生,享受過一年的“兩免一補”教育扶貧政策,初中畢業後,考上永州職院的大專醫學班,享受三年“雨露計劃”。畢業後,選擇反哺家鄉、回鄉就業,到野株源當村醫,每月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讓全家脫了貧。鄧春雪回村,野株源村第一次有了村醫,第一次建起了村醫務室,她與全村老年人簽訂了家庭醫生合同,每月定期上門為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們提供健康服務。小小年紀成為全村脫貧攻堅不可或缺的人物,春雪圓圓的臉蛋上總是綻放着自豪的微笑。
讓春雪的笑容綻放得更燦爛的,是她将自己的愛情也帶回了野株源。男朋友潘司骞是大學同班同學,倆人志同道合,心跟愛一起走,一起回到曬北灘鄉衛生院工作。他倆定下婚約,結婚後就把家安在野株源,生兩個孩子,一個姓潘、一個姓鄧,要像山裡的野樹一樣,在野株源起源發家,繁衍生息。
産業掌門人
進野株源的路旁,書寫着各種扶貧宣傳标語,有一幅“把山還給山,把水還給水”,像是根據金洞林場的個性定制。一方水土養方人,山裡人脫貧,靠山靠水是最基本手段。野株源這個高山頂上的“天府之村”,能長成800年的樹王,說明山是好山,水是好水。成為深度貧困村,主要原因在于人,人懶惰,安現狀,等靠要,成了野株源人長期以來的生存生态。除了年輕人外出務工這條唯一賺錢途徑外,在家的人懶得讓400多畝稻田全部抛荒,有幾個想賺錢的人,苦于缺資金缺技術也無計可施,全村人守着高山“聚寶盆”,過着苦日子。
扶貧先扶志,脫貧靠産業。扶貧隊進駐後,首先在人的問題上做工作,在山水資源利用上下功夫。野株源有幾萬畝竹林,将楠竹低改項目争取來,第一期700畝楠竹低改,貧困戶105戶402人參加,每年人均增收300元。将挖筍子烤幹筍作為貧困戶個人脫貧增收的主業來抓,勤快的貧困戶每年賣幹筍收入達2至3萬元。
有了楠竹項目的成功,野株源的扶貧找到了一個絕招:将勤勞的脫貧戶培養成經濟能人,讓他們帶動其他貧困戶一起脫貧。鄧元發便成了首選對象。
今年57歲的鄧元發,一家五口人,2014年被評為一般貧困戶。他認識山裡的野生藥材,脫貧前,兒子外出務工,家裡主要靠自己挖藥材和烤幹筍過日子。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由于缺資金,始終做不大。為精準幫扶,區林業局局長結對幫扶,幫助貸款3萬元,并獎勵1萬元擴種,支持他租田20多畝,進行規模種植。有了資金,鄧元發将山裡的黃精、黃枸、慈菇、七葉一枝花挖回來成片種植,兩年發展到40多畝,每年藥材純收入3萬元以上。2016年,他全家就脫了貧。2018年4月,他與鄧雙貴、鄧榮明等5戶藥材種植戶牽頭成立“元貴藥材種植合作社”,帶動5戶貧困戶20人參加,種植中藥材100畝。
脫貧戶帶動貧困戶脫了貧,村幹部更加奮勇領先。2018年4月,村主任鄧福元與5位種田高手成立“曬瑤水稻種植合作社”,流轉稻田158畝。野株源地勢高,一年種一季,畝産900至1000斤。他們堅持種生态水稻,不用農藥和化肥,野株源的富硒有機大米賣到10元一斤,合作社純收入4萬多元,69戶貧困戶271人流轉土地和務工賺了錢,人平增收600元。
藥材和水稻兩個種植合作社培育出了野株源兩大主産業,鄧元發、鄧福元成了兩大産業的掌門人。有了兩大産業支撐、兩位掌門人領隊,野株源又實行種養獎補政策,合作社成員之外種植藥材0.1畝以上,水稻1畝以上,養雞鴨15隻以上,養豬1頭以上,均可領到500元以内的獎補金,每戶貧困戶最多可領到2000元。産業獎補,獎勤不補懶,調動起全村貧困戶勤勞脫貧、整體脫貧。
野隊長
“野株源除了空氣好,什麼都不好。”
“村民等靠要,村容髒亂差,告狀上訪多,脫貧任務重,工作難開展。”
對深度貧困村,市、區派出了兩個扶貧工作隊。2018年初,工作隊駐村第一天,有人這樣對市人保财險公司蔣玉林、市運管處曾建軍兩位正副隊長說。
既然被列入深度貧困村,肯定是有困難和問題的。全面脫貧、摘帽出列是工作目标,困難和問題就是工作方向。蔣玉林、曾建軍兩人都是50出頭的人,他們感謝這些提醒人一進村就為自己指明了方向。
翻開蔣玉林的扶貧工作日志本,2020年的日記像日曆一樣天天連着。
“1月1日:放一天假就沒有休假了,在村裡走訪貧困戶。”
………
“1月23日:上午走訪貧困戶,下午回家過年。”
………
“1月29日:新冠病毒發展較快,上午自己開車到村,開會,在村口設立值班點。”
“1月31日:住村值班,排查走訪。”
“駐村兩年半了,除了雙休日回家,我們天天在村裡有事幹。”曾建軍說。
在野株源駐村,有個最大的好處,全村6個組集中居住在一條2公裡長的河谷和水田兩邊,5名扶貧隊員與村幹部将這個高山小盆地作為脫貧攻堅的戰場,天天在戰鬥。投資30萬元将水泥路接到家家戶戶屋檐下;投資90餘萬元完成近2000米河道護砌;籌資12.5萬元進行村居環境大整治,改建廚房12個,拆除危舊房和廠棚79座,全面改造老化路燈,開展全村“治陋習、樹新風、淨家園”大比賽;投資120萬元修建嶄新的村綜合服務平台;完成16戶貧困戶易地搬遷和47戶危舊房改造。這五大基礎設施仗打得漂亮,野株源村變成了一個漂漂亮亮的小村鎮。
基礎設施是硬仗,産業扶貧、健康扶貧是軟仗。工作隊采取“一出一進”戰術,将産品賣出去,将健康帶進來。一手打好消費戰。扶貧後盾單位幹部職工全員參與消費扶貧,近萬斤的生态有機富硒優質米全部買光,還幫助銷售土雞土鴨土豬各種土特産8萬元。一手打好健康戰。市政協副主席歐陽德群4次率市内各大醫院專家團隊進村開展健康義診,免費為群衆送藥5萬多元,為村衛生室增添治療設備2萬多元。扶貧隊還為105戶貧困戶送去價值6萬元的棉衣,每年每戶走訪慰問送去1桶油、1袋米。袋子裡有錢了,身體健康了,野株源村民有了滿滿的獲得感,精神面貌如同村容村貌一樣煥然一新。
野株源的脫貧攻堅戰打得火熱,扶貧工作隊戲稱自己是一支野戰隊,村民們高興地稱呼蔣玉林、曾建軍為“野隊長”。兩年巨變,一位市委領導來野株源考察指導扶貧工作,風趣地說:“今天的野株源這麼美好,當初将它列入深度貧困村,是不是評估搞錯了?”
接力棒
脫貧攻堅要下一番繡花功夫,給野株源精準扶貧繡花的還真是繡娘。脫貧攻堅的戰役中,曬北灘瑤族鄉兩位連任的女黨委書記奉榮華、李彩雲是“兵之末,民之首”,繡花針是她倆扶貧攻堅的接力棒。
首棒的奉榮華是70後,2016年元月上任,她的脫貧招數是四個字:精準發力。全鄉9個村,有面上貧困村4個,省級貧困村5個,野株源村是僅有的1個深度貧困村。她的戰術是“一村一策,一戶一策”,在9幅作戰圖、繡花圖中,野株源的箭頭最紅,顔色最豔。她用五句話道出了野株源的脫貧方略:黨建引領強班子,基礎完善改面貌,産業發展增收入,利益獎補扶志氣,一人不漏甩貧帽。四年任期,野株源的“一确保、兩完善”,貧困戶們的“兩不愁三保障”,件件落實,人人享有。脫貧攻堅的陣地上,巾帼不讓須眉,還多了一份女人的精細。
2020年3月,80後的李彩雲接任。她的脫貧招數同樣是四個字:沖刺清零。目标是全脫貧、真脫貧、不返貧。接過奉榮華的繡花針,她也用五句話道出自己的決勝之道:脫貧質量回頭看,問題排查都清零,一人不落全脫帽,扶貧路上送一程,鄉村振興又出發。最後1戶3人兩殘戶兜底脫貧,5戶9人返貧監測戶再幫扶,己脫貧戶分類管理,野株源産業振興、文化振興,鄉村旅遊三大計劃又開始拟定初稿。全面小康建設,長江後浪推前浪,又多了一份年青的堅定。
脫貧攻堅顯真情,野株源裡有大愛。離開野株源時,這些愛慫恿着我去向紅豆杉王道别,我向它深深一鞠躬,揮揮手。祝福我們的野株源:樹茂盛不老,人幸福長樂!
(作者劉翼平 系湖南省永州市政協研究室主任,國家二級作家,湖南省報告文學學會理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