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說起景觀建築,你腦海裡是不是出現了一幅綠意盎然中的小房子?比如這樣的
有人就要反駁了:啊呸,景觀建築才不是這麼膚淺,我們是要追求形式、材料與質感的。那就是這樣?
然後又會有建築大濕跳出來:非也非也,說起景觀建築,還要考究它與整個場地的尺度與秩序的協調啊。嗯,有道理,一定是這樣的了。
最後某編還要再補充一句:景觀建築,其氛圍的融入度與文化的認同度決定了能不能引起人的共鳴,從而才能說這個建築/裝置是否達到了建築師的目标。
好的,我們來再在腦海中構建一副景觀建築圖景,是不是變成這樣了↓
莫方,這就對了。
景觀建築設計發展到現在,其具體定義仍是模糊的。但也正是這種模糊擴大了景觀建築的潛力。
正如魯迅所說:“三言兩語定義出來的建築形式都是耍流氓。”
在建立對景觀建築領域認識的過程中,蛇形畫廊夏季展亭早已展開實驗:用20年的時間,連載了一部建築大師們的态度集。是作為風景中的建築還是成為景觀要素本身,都由設計師來定義。
二、開展蛇形畫廊夏季展亭,自2000年邀請紮哈開啟第一個設計後,如今已成為一年一度的建築盛事。
夏亭的每一個建築,無論是強調自身還是強調環境,都會從景觀中尋找靈感,而夏亭的可拆卸回收,則代表了其對景觀建築與自然生态的一種強調。
蛇形畫廊每年會邀請一位明星建築師,在畫廊門外的大草坪上建一座臨時建築—“蛇形畫廊夏季館”。并要求:
建築必須是開敞式占地面積不超過300 平方米(現在有超過500平方米的)建築是臨時的(持續約3-4個月)
三、故事線2000年-紮哈·哈迪德-“三角膜”
2001年-丹尼爾·李伯斯金和瑟曦爾·貝爾蒙德-“十八彎”
2002年-伊東豐雄和瑟曦爾·貝爾蒙德-“破碎網格”
2003年-奧斯卡·尼邁耶-“現代主義裝置”
2004年-MVRDV-“山”(未建成)
2005年- 阿爾瓦羅·西紮和索托·德·莫拉-“扭曲矩形網格”
2006年-雷姆·庫哈斯-“宇宙蛋”
2007年-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和克雷蒂爾·索爾森-“旋木”
2008年-弗蘭克·蓋裡-“通道”
2009年-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漂浮”
2010年-讓·努維爾-“紀念”
2011年-彼得·卒姆托-“黑盒子”
2012年-艾未未和赫爾佐格&德梅隆-“水鏡”
2013年-藤本壯介-“雲”
2014年-密裡安·拉迪克-“繭”
2015年-瑟爾加斯卡諾-“彩色非結晶體”
2016年-BIG-“未拉上的牆”
2017年-弗朗西斯·凱瑞-“微觀宇宙”
2018年- 弗裡達・埃斯科波多-“靜谧庭院”
2019年-石上純也-“石毯”
2020年-Counterspace建築事務所-“重返地球”
四、夏亭與景觀建築以下僅例舉部分筆者印象較深刻的夏亭,全部圖紙文末獲取。
紮哈的“三角膜”和庫哈斯的“蛋”和瑟爾加斯卡諾的“彩色非結晶體”,都首要突出了建築自身,用明确強烈的形式、材料、色彩等,強調了建築的獨立性,在蛇形湖的環境中,自身即是最搶眼的景觀。其中,15年的夏亭體現出建築師對突破傳統的渴望,更為直白的展示着建築自身。
▲紮哈的“三角膜”(2000年)
▲庫哈斯的“宇宙蛋”(2006年)
▲瑟爾加斯卡諾的“彩色非結晶體”(2015年)
赫爾佐格團隊的“水鏡”,則用一種概念的手法來強調自身,以鏡面、金屬、柱子、台階,強調天與地、柔與剛、上與下的對比。意圖以此來引起觀者的共鳴。
▲赫爾佐格團隊的“水鏡”(2012年)
與“水鏡”相反,卒姆托的“黑盒子”則在極盡強調建築材料自身的一個自然狀态下的質感。
▲卒姆托的“黑盒子”(2011年)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做的夏亭“漂浮”與蓋裡團隊做的“通道”,則展現出一種全新的态度:不強調自身,而是強調提供了一種新的場地供觀者體驗。自然景觀、人的活動、建築框架在這裡被打碎重組。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漂浮”(2009年)
▲蓋裡的“通道”(2008年)
19年的由石上純也所做的夏亭,一塊凹凸不平的“石毯”漂浮在地面上,将空間、景觀、内外重新定義,以對自由空間的深刻認知來激發觀者的共鳴。
“我對展亭的設計是以自然景觀為背景,從建築環境的角度出發,突出自然和有機的感覺,就好像它是從草坪上生長出來的一座由岩石構成的小山丘”。
▲石上純也的”石毯“(2019年)
景觀建築的連載故事還在繼續,而蛇形畫廊夏季展亭的各種活動策劃,意義早已超越了建築本身。
截至2020年,你對哪個夏亭印象最為深刻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