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以前,日本被中國稱為倭國,唐代武周時期改名日本,一直沿用至今。“倭”是順兒,從人從委,就是順從之人的意思,倭國就是順從華夏的之意,現代漢語中有矮小猥瑣的意思,在《漢書·地理志》中有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日本是日出之國意思,即太陽升起的地方,在漢語中,大和、扶桑、邪馬台、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别稱。那麼,“倭國”和“日本”這兩個名字有什麼來曆呢?
一、“倭國”的由來
早在西周時期中原政權就已經和日本列島有了聯系,當時那裡就有個叫倭國的是周朝的朝貢國(叫部落應更準确),在《論衡》中就有:“……,倭人貢鬯(chang)草(一種香草)”之句。在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統封建王朝的時候,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島還處在原始社會,還沒有真正意義的國家。漢唐時期,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前來結交稱臣學習,從曆史上看,中華文明深深地影響了日本列島上的民族,引領他們走過少年、青年,一直到壯年。
據《後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使者來漢朝賀,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其王又求漢皇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為“倭奴王”,并賜使者金印紫授。倭奴國王視這金印為權力象征,十分珍重,當時日本想借着臣屬于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因此舉國大喜。1784年,在日本九州博多灣口的志賀島上,發現了這枚赤金方印。
三國時,魏國第二任皇帝曹睿曾接見過一位日本女王,自稱來邪馬台國,他們與一個叫狗奴國的發生戰争,前來尋求外援。魏國史官翻遍古書,終于在東海那頭找到一個叫倭國的國家,便把邪馬台人稱為倭人,意思是“山下之國”,并封該女王為“親魏倭王”。
應該說,西周、東漢、三國三個時期的倭國,必然不是同一個政權,隻是相對于中國來講,是分不清那個是日本島上的哪個政權,于是就全部叫做倭國。
在4世紀後,日本列島上才出現統一的國家,也沒有日本這一稱呼。有确切記載《漢書》的《地理志·燕地》稱日本列島為“倭”,當時日本人接受了這一稱呼。公元6世紀,倭國開始大力吸收中國的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使其政治、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漸強。他們逐漸發現在中國人眼裡“倭”略含貶義的意思,對被稱為倭國感到不滿,自認為他們居于東方,乃日出之處,便想用“日”字代國名。
二、“日本”的由來
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對内定為大和(不能用作外交)。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将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日本”這一稱呼公元7世紀末才在中國出現。《舊唐書》記載,其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在緻隋炀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天子緻日落處天子,無恙呼”,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此話很有與隋朝分庭抗禮之意,應算是日本野心的一次暴露吧。楊廣勃然大怒,直接否決改名“東國”的提案,當時要發兵讨伐倭國。
到了唐朝的時候,賊心不死的日本人一直念念不忘更改國号,多次派遣使團前來,希望更名為“日本”,均被拒絕。
公元663年,唐朝在征讨高句麗時,與日本發生了白江口之戰。唐軍1.3萬名官兵、170餘艘戰艦,在主将劉仁軌指揮下,将擁有4萬名官兵、上千艘戰船的日本水軍打的全軍覆沒,實實在在的給他們上了一課。
被打疼的日本馬上就乖巧了,經常派遣大批“留學生”前來拜師學藝,中國先進的文化、科技不斷傳入日本,直到武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日本第8批使團赴唐,修改國名的提案經過各級審批,到了武則天那裡。對女皇武則天而言,這等小事才不放心上,可倭國使臣一直苦苦哀求,甚至不顧武則天在娛樂和休息,她終不煩其擾,醉酒時,随口答應。從此以後,“日本”正式成為倭國的國名,并沿用至今。
“倭”字在現代漢語中有矮小猥瑣的意思,古代完全不是這個意思,它是通假字,通逶迤的逶,表示是魏國的屬國,“魏”字拆開,去掉“鬼”(魂魄之意)左邊加上“人”字邊,就是“倭”字,是往來“友人”的意思。但是到了日本海盜四處作惡的時候,中國叫他們倭寇,“倭”與“寇”搭配在一起,那就是貶義詞了。其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好多文字都是多重意思,要看用到那、怎麼用,倭人隻學了點皮毛,僅是一知半解,這也很值得褒獎了。
仗是打了,文化也學了,自知學的不咋樣,仍不斷來中國偷師學藝,不但成功的給自己改了名,還從武則天和李治創立的天後天皇稱呼中得到了靈感,日本也有了天皇。日本的德川家族還用武則天創造的文字給自己起名,德川光圀(古代同“國”)裡面的圀就是武則天創造的文字。
唐代以後,中國依然稱他們為倭國,倭國也好,日本也罷,其實都是中國文化影響所緻。有人可能說,自己的名字自己改不就行了嗎?無論哪個名字,都是當時日本人與中國王朝外交時,讓中國人使用的名字,必須經中國同意。他們自己内部稱“大和”,那是公元前六世紀,日本政客從《論語》中“禮之用、和為貴”之句,摘取“大和”,公元575年日本自己正式使用“大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