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這個詞,本身沒有褒貶的意思,之所以被廣泛應用,在于大家對平衡這個詞表達的狀态,是很感興趣的。為什麼?
我們來看一下,平衡所表達的狀态,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高不低的,說不上很好,但是也不是很差。這是一種非常平靜而穩定的狀态。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會追求平衡這個狀态,大到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團隊、一些财務有問題的集團企業,小到夫妻之間,其實都在追求這個狀态。
企業和團隊無非是在财務和人才儲備上追求平衡,夫妻之間是在話語權和待遇上追求平衡。那到底什麼才是平衡之道呢?
就像圖中的這棵樹,石頭的一邊,坡度緩一點,根系也就發達一點,相對應的,這個方向的枝條也長一些,粗一些,所以它就穩穩的立在這塊石頭上,這就是植物都能掌握的平衡之道。但人,不是植物,人有七情六欲,對于看不見摸不着的平衡之道,反倒把握不好,容易栽了跟頭。
《道德經》功成不處:天之道,其猶張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也。
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天道,和舉弓射箭的人有什麼區别嗎?高了一點就壓一點,下了一點就舉高一點,拉得太滿就松一點,拉得太松就加點力氣。天道是減少多餘的,而去填補欠缺的。人道就不一樣,會減少本來就缺少的,去逢迎那些有富餘的。誰能拿自己的富餘去給予天下呢?隻有那些得道的聖人。所以,聖人有什麼大作為,都不會去居功。很大的功勞都推給别人,甚至不想讓别人知道自己的賢能。
老子這段話,細讀起來,好像有些不順暢。真是這樣嗎?肯定不是。
老子在這一段話裡,講出了他對天道和人道的理解,也講了聖人怎麼做。很多讀者朋友會問,既然人道就是損少利多,聖人還要把自己得到的讓出來呢?這個問題恰恰就是本章的重點,我們知道,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是要服從并遵守天道的規律的,我們不可一葉障目。隻單獨的遵守人道,而忽略了天道是在上的原則。
我們可以從一些社會現象來論證,大富豪為什麼要做慈善?樂于助人的人為什麼要被推崇?有些非常有學問的人為什麼不要錢,也給大學生去上課?志願者為什麼要去免費當義工,去無償支邊助教?這全是奉行天道,而這些人做了這些舉動,會得到什麼?大家發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仰對不對?
所以,人道不一定是逢迎有權有勢的,也會逢迎那些懂得并運用“道”和“德”的人。每個人都希望和王爸爸、馬爸爸、李爸爸扯上關系,但也願意和真正道德高尚的人交往,這就是人性。人道不是獨立于天道之外的。
扯了這麼多,到底什麼是平衡之道呢?
東台認為,平衡之道,就是不斷調整。損也好,補也好,都是一種動的方式,損得多了,補一點。補的多了,損一點。天道如此!
所以,才會有“三起三落活到老”這麼一句老話。我們每個人都要清楚,我們哪些方面是不足的?哪些方面是富餘的?在天道沒有把意志強加給我們的時候,我們要積極主動的去“自補”和“自損”。
比如我文化不夠,我就開始自補,天天規定一段時間看看書,當我手裡有點閑錢的時候,就開始有計劃的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
在公司管理方面,财務不平衡,就減去不必要的開支,想辦法增加收入的來源,一“損”一“補”,平衡的狀态就出來了。
在夫妻之間,自損就是犧牲自己的個人時間,多陪伴家人。自補就是努力學習,積極進取,完善心态,努力變成一個陽光、正能量的配偶,夫妻之間的平衡也就出來了。不知道東台這些觀點,大家覺得怎麼樣呢?
歡迎大家關注東台翻古的頭條号,有留言肯定回複,一起學習進步,一起感悟人生的美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