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什麼是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溝通

什麼是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溝通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3 17:52:32

教育不是給孩子挫敗感,而是為孩子尋找優點和進步,以此激勵孩子。激發孩子内在的力量,我們要逐漸從“給予型”的家長,轉變為“賦能型”的家長。

——薩姐

作者:暖心

俗話說:“一兩的關系勝過一噸的教育”。

親子關系是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道“命題”,它的好壞決定了父母在教育中的力量。

而決定親子關系好壞的關鍵詞就是“溝通”。

它的真谛不是說服、不是言語控制,而是語言與孩子建立心與心的連接,用情商化解親子沖突,讓親子關系做到“無距離”相處。

有心理學家提出過親子溝通的7個密碼,教父母消除與孩子形成的“溝而不通”的局面。

學會了,就能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01

讓孩子感受父母的“無力感”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什麼是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溝通(好關系勝過好教育)1

我批評孩子鋼琴作業沒練好,孩子怼回來一句“有本事你來啊”,我來不了,咋回她?

其中有一位父親說:

我也遇到過這種問題,我就會回“我就是不會,來不了,你教教我呗。”

孩子聽完話裡面乖乖做好,微笑着保持自己的驕傲。

教育,并不是靠勢力去壓倒孩子,适當的讓孩子彰顯自己的能力,它會讓教育變得更有“味道”。

格林先生在《放下自我,敢于裝傻》中說: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長,而不是彰顯自己的聰明才華。

父母可以有自己的權威,但也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無力感”。

比如:

“我身體不好,工作壓力大,你能不能幫幫媽媽?”“媽媽不會這個,你可以教一教我嗎?”…

父母的這種“求助”并不丢人,而是利用自己“軟”的一面直擊孩子内心,讓他懂得體諒和照顧父母。

與父母的強勢相比,有時候“以柔克剛”的方式更能進入孩子的内心。

02

父母要學會“忽視問題”

有一位朋友,最近在親子閱讀上遇到了障礙。

她說:

陪孩子讀書,擔心有些書她讀不懂看不透,就會在旁邊與她溝通,給她解釋。沒想到孩子因此不耐煩,連書也不想看了。

其實,這就是父母常做的事。

擔心孩子出錯,時不時地為孩子糾正錯誤。

但是,孩子的成長本來就需要“試誤”吸取生活中的教訓和經驗。

父母的糾正會讓孩子覺得“我犯了錯誤,我很失敗”,挫敗感的滋生讓孩子産生抵觸心理。

在《親子溝通密碼》一書中提到:父母要嘗試着“忽視問題”。

父母不要盯着孩子的錯誤,要把“過失”看成是和“成就”同等重要的教育。

“用目标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是溝通中該保持的原則。

在“洋蔥提問法”這樣提到過:當孩子犯錯或者有困難時,先問他五個問題。

你這樣做,是想達到什麼樣的目标?

還有嗎?

那你想這樣,又是為了實現怎樣的目标?

這又是為了什麼?

你覺得怎樣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标?

養孩子并不是去改變他們的錯誤,而是在錯誤中打開孩子的思維,鼓勵孩子自我發展。

讓孩子自己想改變,教育才有意義。

03

善于“讀心”,洞察孩子的需求

看了一段來自15歲男孩的采訪。

他問道:

“為什麼我會懷疑父母是不是真的愛我,為什麼我想逃離,為什麼他們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什麼是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溝通(好關系勝過好教育)2

男孩從小到大的人生都在被父母安排:

不想學鋼琴,被逼着學;每天都被拿來比來比去;父母要求他一定要考上名校…

為了反抗父母,曾經試圖離家出走15次。

他說:“我屏蔽他們的朋友圈,删掉他們的qq,就是因為想逃離,想要自由。”

在很多父母看來,這個男孩是非常地叛逆。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所有問題都有父母的“禍根”。

隻有安排,沒有交流的家庭模式最傷人,因為從未給過孩子滿足感。

孩子最需要的是有“心”,能夠讀懂自己的家長,因此教育中父母要學會“讀心”。

把行為層面上的溝通換成心靈上的交流,洞察孩子的需要,才能讓孩子“接納”我們。

在《陪伴式成長》裡講到:

父母應該做“船長型家長”,對孩子充滿關愛、态度明确;關鍵時刻提出建設性意見,為孩子自信冷靜地負責。

我們要随時允許孩子開口說出自己的想法。

找到孩子想要的,并把他的需求值放到最大,讓孩子實現自我價值。

讀懂孩子的内心,才能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愛意和用心。

04

連接情感,要“看到”孩子的情緒

養孩子最怕孩子鬧情緒。

一旦孩子發脾氣,就想暴躁的阻止。

孩子一有情緒,首先臭罵一頓,再讓孩子反省;哭鬧不止時,劈頭蓋臉的教訓一頓…

為什麼我們處理孩子的情緒如此急躁?

因為很多父母都不懂得“照顧孩子”,總以為“小孩子脾氣大一點,收拾一頓就老實了”。

在《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内心沖突》裡說: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隻想着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照顧好孩子的感受,父母的道理才會有意義。

胡可的兒子小魚兒有一次要求媽媽給他組裝“機器人”,被拒絕後就鬧起了情緒。

當時胡可說:

我知道你很想玩變身玩具,也知道你很想帶回家,但是這些都是不可以的,規則不允許。

胡可用了“我知道”幾個字,就代表着理解和接納。

認同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信任父母,此時父母的說教就變得有意義了。

“先同理情緒,再讨論問題”是緩解情緒的良方。

當孩子知道你很在乎他的感受時,他就會“信服”你。

05

善用“同頻共振”原理,讓孩子自我接納

一位媽媽說:

女兒現在上高一,上課跟不上進度,産生厭學的情緒,甚至不想活下去。

現在她對女兒束手無策。

養孩子總會有無數個崩潰的瞬間。

面對越來越脆弱的孩子,父母最大的“盾牌”就是好心态。

兒童心理專家田宏傑說:

與沮喪一起被壓抑的還有無能感和力量感,我們隻有幫孩子跨越挫折,他才會獲得力量。力量的最佳來源是感同身受,尤其是與孩子“同頻共振”會輕松地把好心态傳遞給孩子。

兩個人在同一個頻道上,父母把自身“化危為機”的經曆傳遞給孩子,會給孩子注入最大的能量。

吳尊的女兒三歲學習芭蕾舞,在第一次比賽就失敗了。

當時女兒告訴他自己很想赢,但是在比賽的時候還是輸了,所以出現了精神崩潰。

什麼是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溝通(好關系勝過好教育)3

于是吳尊就和女兒分享了他年少時代表文萊和中國打比賽,最終以26比128失敗的慘痛經曆。

用同樣的經曆去引導孩子,是給孩子最好的“反挫力”。

父母把“接納自己”的方式感染給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接納和面對。

06

減少負面評價,學會“觀察”孩子

在教育紀錄片《生命·成長》中有一位心理學教授這樣說:

想找到愛孩子的正确方式,第一步就要學會觀察你的孩子。

“觀察”即是了解孩子,我們的重心是

比如:當孩子考試沒考好,很多父母要改變一件事,而不是處理一種情緒。

母都會給孩子貼上“笨、豬腦子”的标簽,這是情緒處理法,會讓孩子自卑。

如果父母關注的是“沒考好的原因”,就是結果的處理法,它會幫孩子找到方法。

心理學上有一個“歌德自然觀察法”:

當我們不帶任何評判觀察植物的姿态、顔色和形态,會深刻體會到它的自然。

而在教育中,父母如果不帶任何的負面評價,就會看清孩子的内在本質。

孩子其實是既聰明又敏感的,他知道父母想要的是什麼。

那麼父母也該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因此,我們要創造“觀察”孩子的機會,用眼睛和耳朵來替代嘴。

不批判:在孩子與我們的設想有出入時“提醒卻不插入”,用眼睛看到孩子“想怎麼做”。

傾聽孩子的反饋,找到解讀孩子心靈的密碼,從而找到支持、幫助、引導孩子的依據。

07

善用肯定的言辭給孩子“價值”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談到一個13歲的男孩因為壓力大而出現精神崩潰。

男孩說:“我就是個垃圾,什麼都幹不好的垃圾。”

為什麼孩子的挫敗感這麼深?

因為孩子沒有了“價值感”,便把生活變成了負能量。

李玫瑾教授提出觀點:

我們應該學會一種大度的教育,有時候孩子在學習上失敗了,已經很沮喪了,我們就不應該再打擊孩子的自尊,應該要勇于找到孩子其他的閃光點,去肯定他,鼓勵他。

父母最該做的教育是為孩子“創造價值”。

我們要給孩子一種“你本來就很好”的信念,他才會遇見困難不會出現膽怯。

在電影《奇迹男孩》中,奧吉因為被霸淩而打了人,校長對他說:

雖然毆打同學的行為不能通融,但是,我知道友誼是值得捍衛的;請你繼續努力,保持你良善的品質,向你緻敬。

什麼是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溝通(好關系勝過好教育)4

校長從奧吉的閃光點中找到他的正面價值和意義,就是一種價值的肯定。

教育不是給孩子挫敗感,而是為孩子尋找優點和進步,以此激勵孩子。

激發孩子内在的力量,我們要逐漸從“給予型”的家長,轉變為“賦能型”的家長。

贊賞和鼓勵會成為孩子最大的“幫手”。

08

《親子溝通密碼》一書中有一句話:

你要相信,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其實是你人生的一道光芒。

孩子生下來,就是為了彰顯内在的榮光。

父母與孩子的“言心合一”是哺育健康關系的核心,它才能譜寫孩子的未來。

父母摘掉有色眼鏡,改善固有的刻闆印象,對孩子“軟”着來;

不做孩子成長的“釘子戶”,學會用帶光的眼睛看孩子;

把“心”放大一點,把“距離”縮小一點,為孩子提供心理營養;

把語言的藝術用在孩子的成長上,給予孩子希望和力量;

把孩子培養成未來的人,驚豔所有人。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