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最近頸椎特别不舒服,想去醫院做檢查看看是什麼問題,那具體要拍哪些片子呢?”
當大家出現頸痛、眩暈、頭痛、手麻、失眠等情況時,都會去到醫院挂号尋求進一步診治,這時看診的醫生們除了對病人進行相關的體格檢查外,還會要求病人拍X光片,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明确病因、排除禁忌症(比如骨折、結核、腫瘤等),更加清晰地診斷出疾病。
頸椎不适,要拍什麼片子?一般在臨床上包括五種:張口位、正位、側位、斜位、過伸過屈位。
按照症狀來講,如果您隻是出現頸肩酸痛、頭暈頭痛,建議拍頸椎的正位片、側位片和張口位片。
但如果您還伴有手麻和上肢麻痛,我建議再加拍一張X光的左右斜位片;當然有上肢麻痛的建議加拍頸椎的核磁共振,具體排除下到底是不是頸椎間盤突出引起的。
如果您有走路僵硬不穩、容易絆倒、走路踩棉花感,或者有一側上肢麻痛的,建議還是拍一個頸椎MRI,當然同時也要拍一套頸椎的X光片。
不同的頸椎X光片分别觀察什麼?頸椎“張口位片”:主要是觀察是否有齒狀突先天畸形/不連、骨質破壞、寰齒/寰樞間隙是否等寬、齒狀突中線與C2棘突的連線、椎動脈型頸椎病等。
頸椎“正位片”:同樣是觀察有無先天畸形、骨質破壞、椎體外緣的連線是否垂直、棘突的連線等。
頸椎“側位片”:觀察頸軸生理彎曲、項韌帶鈣化、有無椎動脈溝環、假關節形成、椎體前緣增生等。
頸椎“雙斜位片”:觀察椎間孔大小變化、關節突是否錯位/退化增生、神經根型頸椎病等。
頸椎“過伸過屈位”:通過椎體後緣與側位片的對比,是否有滑移或滑移加重,進一步判斷頸椎失穩等。
什麼情況下建議拍頸椎CT?首先,CT的輻射量要遠大于X光,CT看頸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受壓迫遠遠不夠核磁清晰。但如果拍X光發現有頸椎的先天畸形,例如顱底凹陷等再建議拍CT的三維重建,這樣給我們醫生對于疾病的判斷才有幫助。
日常如何預防頸椎病?頸椎病分為很多類型,具體做什麼樣的治療,醫生需要結合對病人的症狀、體征以及放射診斷等來綜合評估,一般常見的治療手段包括推拿手法、正骨、針灸、牽引、理療等。
另外在生活裡,大家要及時糾正自己的一些不良姿勢和習慣,隻有做好頸椎的日常保養,才能避免疾病的出現,下面給出幾點建議:
1、無論是躺着還是坐着,避免長期一個姿勢不動,每隔半個小時,自己要有意識起來活動一下全身。
2、由于職業需求,長期久坐的人群要注意保持正确姿勢,視線平視、挺胸收腹,維持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避免頸椎過分向前凸。
3、夏天避免風扇、空調直接對着脖子暴露的地方吹,多注意保暖。
4、選擇一款适合自己高度的枕頭,最好選擇中間低、兩邊高的枕頭,這樣無論在平躺和側躺時,都能很好地承托住頸椎。
#奇妙知識季#@頭條号@頭條健康@頭條健康情報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