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我是一竅不通的,可對圍棋術語裡的“妙手”卻是極感興趣的。妙筆生花、妙語如珠、妙手回春是讓人多麼愉快的字眼呀。但一切的“妙”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切的“妙手”都是在熟練紮實地掌握好“本手”之後方可那麼靈光一現,反之無本之追求“妙手”難免成“俗手”。
想起香菱學詩,香菱本是有靈性、肯吃苦的女子,在大觀園裡她有機會拜林黛玉為師學習作詩。黛玉便叫香菱把《王摩诘全集》讀一百遍,細心揣摩透了,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詩,然後再讀李青蓮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肚裡有了這三個人做底,再把陶淵明、應玚、謝等人的詩看一遍,不用一年功夫便可做詩翁了。
黛玉的一番話并不教香菱寫詩技巧,而是要她多讀多揣摩。想起一個電視講座中說“林黛玉是天下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她放開手腳鼓勵學生一切從最基本的做起,她所圈出的詩作如果爛熟于心,還愁沒有“妙手”。别人勸香菱“閑閑吧”,香菱回說“‘閑’字是‘十五删’的,你錯了韻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香菱也寫出了“博得嫦蛾應借問, 緣何不使永團圓”的絕妙好辭。
黛玉又說,若是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寫出來自是極好。“含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便是她和湘雲的絕世妙手之句。
也想起自己雖然喜歡寫作,隻一味追求奇句妙句,“為賦新詞強說愁”,把那些看似平淡不可缺少的叙述寫得不倫不類,反成“俗手”。近來尤其喜歡讀一點縣志、區志之類的志書。志書往往文字不多,且描述性不強,對于無興味之人讀來似如嚼蠟,若有興趣鋪展開來去研究背後的故事,方知一小則短短一二百字的志須有幾千甚至上萬的文字鋪墊方可凝練而出,就像生鐵淬火成鋼一樣。
“俗手”一個俗字,俗不可耐,是不叫人喜歡的。目下每年的高考來臨之際,或明或暗的速成班、輔導班鋪天蓋地,意欲為考生最後的磨刀上增加幾分光。殊不知十幾年寒窗苦讀,若能把基礎知識牢牢掌握,不去急功近利,對于高考也是胸有成竹的。功夫下得深,自然不會出現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又會受損的“俗手”。
明白了“本手”“妙手”“俗手”的關系,便也懂得了老師、家長的苦口婆心,便也懂得了黛玉妙句的神來之筆豈非一時之力,便也避免了“俗手”的出現,便能盤活棋局、笑對高考、笑對人生了!
作者簡介:孫建萍,女,山東散文學會會員、淄博市作家協會會員、淄博網絡作家協會會員、博山地區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報刊媒體,現供職于山博電機集團有限公司。
壹點号 文學博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