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驚蟄已至春漸暖

驚蟄已至春漸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4 01:26:48

今日是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一般為每年公曆的3月5日或者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

驚蟄已至春漸暖(今日驚蟄春雷乍響)1

驚蟄,意即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

驚蟄已至春漸暖(今日驚蟄春雷乍響)2

上圖為軟媒時間截圖,2018年3月5日,驚蟄

關于驚蟄,有這樣一句農諺: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意思就是,驚蟄來了,農民要開始新的一年的耕種了。并且,“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驚蟄已至春漸暖(今日驚蟄春雷乍響)3

驚蟄由來

曆史上,驚蟄曾被稱為啟蟄,于《夏小正》中有“正月啟蟄”的記載。另外,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驚蟄已至春漸暖(今日驚蟄春雷乍響)4

據史書記載,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将啟蟄的啟字改為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谷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漢初以前 立春—啟蟄—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漢景帝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進入到唐代之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并沿用至今。

氣候特點

進入到驚蟄以後,氣候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氣溫回升、雨水增多。在農耕的地方,農民也逐漸開始忙碌起來。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

驚蟄已至春漸暖(今日驚蟄春雷乍響)5

此時,一般情況下,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還達10—15℃。

另外,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

驚蟄養生

驚蟄過後萬物複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另一方面,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髒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荟、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由于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疱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驚蟄習俗

  • 祭白虎

祭白虎主要在廣東一帶。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動物。一方面它兇猛無比,能夠辟邪,同時老虎是食肉動物,經常會殘害家禽家畜和人。

驚蟄已至春漸暖(今日驚蟄春雷乍響)6

廣東人認為,蟄伏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開始覓食,這時候白虎也會從山中出來覓食,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驚蟄這天祭白虎。

白虎一般用黃紙做成,身上帶有黑紋,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神壇前,拜祭時,把塗有豬血的肥豬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會張口傷人了”。

  • 驚蟄吃梨

驚蟄還有吃梨的習俗。

驚蟄後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幹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驚蟄已至春漸暖(今日驚蟄春雷乍響)7

梨子的吃法很多,可以生吃、可以蒸、可以榨汁,如果咳嗽厲害,還可以用冰糖蒸梨。一方面要吃梨子,另一方面要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等。

  • 打小人

在驚蟄這天,大概也和祭白虎相類,以防小人也在驚蟄那天出口傷人吧。

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想看到更多這類内容?去APP商店搜IT之家,天天都有小歡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