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學大提琴一年的費用大概是多少

學大提琴一年的費用大概是多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2 19:11:24

2007年至今,郭宏的“303提琴坊”在深圳樂器城已經開業15年。不同于樂器城裡大部分琴行,303店鋪面積很小,也沒有現代的裝潢,小小的空間裡擺滿了手工提琴,一張木頭工作台和一台兒子的鋼琴,就基本把門店填滿。303也沒有銷售,大部分時候,郭宏的妻子聶阿姨一個人在店裡。早上10點鐘開門,傍晚6點半下班,過的是和“深圳速度”不太在一個節奏上的生活。

郭宏則在江蘇老家和深圳兩邊跑,深圳天氣潮濕不适合做琴,郭宏在老家把琴做好發到深圳,聶阿姨在店裡做最後的裝配和試音。多年以來,兩夫妻就過着這樣簡單純粹的生活,聶阿姨對丈夫有着很樸實的崇拜,“他的技術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他對琴的鑽研精神我非常佩服”。

學大提琴一年的費用大概是多少(從小提琴之鄉到深圳)1

生于中國小提琴之鄉的手藝人

郭宏出生在被稱作“中國提琴之鄉”的江蘇泰興溪橋,2010年,溪橋鎮被并入黃橋鎮,聯合周邊數個鄉鎮,形成“中國小提琴之鄉”。在新聞報道裡,這裡每年造出全球30%的小提琴,是小提琴老品牌“鳳靈”的誕生地。

在郭宏出生的上世紀60年代,上海提琴廠五名工匠和一名演奏家來到黃橋,開辦起樂器作坊,黃橋的提琴制造史也就此開幕。到1984年,溪橋樂器廠拿下上海提琴廠聯營協議,搖身一變成為“上海提琴廠泰興分廠”。

郭宏也差不多在這個時間段經由朋友介紹到提琴廠裡工作,他從小學習木工,對那個時候到溪橋年輕人來說,進入提琴廠,成為流水線上的一名工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們的動機都很樸素,“和愛好沒有什麼關系,純粹就是為了賺錢養家”。郭宏至今也認為自己就是“一個農民”,老老實實做好自己能做的手藝活。

流水線的提琴廠裡,制琴師傅們常常隻熟練制琴的一道工序,不停磨練把一道工序做到極緻,這樣的師傅,今天在黃橋也依然有很多。他們無法做出一把完整的提琴,但卻能把當中的某個步驟做到最好,他們往返于各個提琴廠和家庭作坊間打零工,用這半生學到的本事糊口。

而包括郭宏在内的另外一小部分人,他們在流水線的作業裡感受到鑽研的樂趣,開始對提琴制作的全流程進行探索,成為專業的提琴制琴師。這是一門極其複雜的工藝,需要長時間的沉心靜氣的學習和探索,“沒有耐心、靜不下來的人是做不了這件事的”。

學大提琴一年的費用大概是多少(從小提琴之鄉到深圳)2

200道工序打造一把手工琴可以為琴廢寝忘食

要完成一把手工提琴的制作,從選料、刨闆,再到上膠、刷漆、裝配,中間的工序有近200道,每道工序都要花費制琴師很長的時間去打磨學習,和機械琴完全不同。

選料極考驗制琴師的功底,好的制琴師拿到一塊木頭料子,就能判斷出這塊料子的好壞。好的木料可遇不可求,幾乎每個好的制琴師都對好料有近乎狂熱的堅持,聶阿姨說,郭宏看到好的材料,“如果不買回家會睡不着,會一直念叨到最後去買下那塊料為止”。

刨闆是制琴裡至關重要的一步,決定了提琴的弧度,直接影響着提琴的聲音。機械琴的用數控刨闆,往往都是用一套死闆的标準批量生産相同的琴,而有經驗的手工制琴師,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每塊木料最适合的弧度和尺寸,這樣的工藝和經驗,是流水線制造的機械琴無法取代的。

2020年,一位客人向郭宏定制了一把好琴,為了做好這把琴,郭宏先用一般的材料試了無數次刨闆的弧度,再用幾塊好料試了刨闆,最後才選了弧度最漂亮的一塊。這幾乎是所有手工制琴師都要經曆的過程,重複單調地做一個步驟,直到做出好東西為止,郭宏逐漸在其中找到樂趣,堅持下來。

手工制琴不僅是對耐心和技巧的考驗,更是需要時間沉澱的産物。手工琴的木頭需要自然風幹,要自然吸收一年四季的幹燥和潮濕,想要定制一把風幹得較好的琴,至少需要提前三年以上下定。而在郭宏的倉庫裡,多得是風幹了幾年十幾年的琴,“等待有緣人來買”。

制琴師的學習是終生的。郭宏至今也沒有停止對自己技巧的打磨,隻要在溪橋,他就時常和身邊制琴的朋友交流,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向老師傅請教,或者去上課,“老家懂行的人很多,大家有作品會互相分享讨論,做琴是需要一直學習的”。

賣琴全看緣分,希望做出自己的口碑

做琴是一門學問,賣琴也是一門學問,聶阿姨覺得自家琴行在賣琴這門功課上,一直做得不是很好。2002年,郭宏第一次來到深圳,決定在深圳發展,也是看中了這裡的市場潛力。但聶阿姨覺得,“我們兩個始終還是農民,不懂營銷,性子太直,營銷肯定是比不過那些專業的琴行銷售”。

303提琴坊門口的牆壁上,是毛筆字體寫的“随緣”二字,聶阿姨說,這是自己一直以來賣琴的準則,給來店的客人推薦什麼琴,全看緣分,“我隻會推薦最适合他們的琴”。初初學琴的琴童來買小琴,聶阿姨絕對不推薦買貴琴,“拉一年就要換琴了,買貴琴太不劃算,我不會這樣推薦家長”。還有一些工作後又想重拾小提琴的成人,也會來店裡挑琴,“這種我也一般不會給他們推薦很好的琴,如果他們小時候的琴調調可以用,我會推薦他們修一修,畢竟隻是興趣愛好”。

聶阿姨開門做生意,講緣分,也講實在,遇到欣賞和肯定自家琴的人,她會特别高興,雖然是賴以為生的行當,但聶阿姨也很看重從這份工作裡得到的欣賞和肯定,“之前說江蘇琴垃圾的聲音很多,現在其實也有,但我們能在深圳生存這麼多年,其實我覺得就已經打破了那個說法”。聶阿姨對大富大貴沒有渴求,更希望能順着丈夫做琴的節奏,做出303細水長流的口碑。

今年春節,郭家大兒子開始學制琴,但夫妻倆覺得年輕人“懶、沒耐性”,要真正學成可能很難。郭宏對自己的制琴技藝能否傳承到兒子身上抱着佛系心态,“能學就學,學不來也正常”。但聶阿姨對此似乎有着更深的情懷,“木頭和琴都是我老公的最愛,不希望未來我們兩個離開這個世界了,這些木頭寶貝被随意處理”。

統籌:南都記者 陳榮梅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吳靈珊

更多報道請看專題:專題 | 生活如水,勞動是花——緻敬每一位勞動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