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飯圈文化興起時間

飯圈文化興起時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7:46:27

飯圈文化興起時間? 編者按 《誰的成功誰的夢——“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粉絲文化初觀察》(《中國教育報》4月10日第四版)一文刊發後,引起了讀者的關注與讨論最近,粉絲為偶像應援事件亦頻頻進入公衆視野處于輿論兩極的“飯圈”(指娛樂明星粉絲群體,“飯”即fan,粉絲),究竟是有着怎樣特點的真實存在?“飯圈”作為小衆文化圈子,為什麼經常“破圈”進入大衆視線,引發輿論聚焦甚至社會焦慮?本期我們組織的兩篇稿件從專業研究者的角度透視互聯網時代的粉絲文化現象,以期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飯圈文化興起時間?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飯圈文化興起時間(飯圈緣何誕生)1

飯圈文化興起時間

編者按

《誰的成功誰的夢——“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粉絲文化初觀察》(《中國教育報》4月10日第四版)一文刊發後,引起了讀者的關注與讨論。最近,粉絲為偶像應援事件亦頻頻進入公衆視野。處于輿論兩極的“飯圈”(指娛樂明星粉絲群體,“飯”即fan,粉絲),究竟是有着怎樣特點的真實存在?“飯圈”作為小衆文化圈子,為什麼經常“破圈”進入大衆視線,引發輿論聚焦甚至社會焦慮?本期我們組織的兩篇稿件從專業研究者的角度透視互聯網時代的粉絲文化現象,以期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

蔡徐坤與周傑倫粉絲争奪“微博超話”頭把交椅的“坤倫大戰”,肖戰粉絲大戰同人圈,“飯圈女孩”馳援武漢抗擊疫情……2019年以來,“飯圈”以一連串的熱點事件闖入大衆視野。她們默默地、機械地、不求回報地單向付出,“為愛發電,免費打工”,甘當“數據女工”,完成雜志、品牌商、平台給她們設置的KPI(關鍵業績指标),證明愛豆(idol,粉絲對偶像的稱呼)商業上的價值;他們毫無原則地維護愛豆利益,對發表異議評論的網民“圍攻”勸删、舉報,甚至網絡暴力;他們以祖國為偶像,以“守護全世界最好的阿中”為口号,網絡出征勢力,有節奏、有分工、高效率地攻擊,宛若訓練有素的“水軍”;他們面對武漢疫情,表現出驚人的紀律性,在粉絲首領的統一部署下,高效、透明、專業,讓諸多專業組織相形見绌,赢得社會一緻肯定。有人感歎“天下苦飯圈久矣”,有人支持“飯圈女孩值得擁有姓名”,有人擔憂“飯圈正醞釀一場摧枯拉朽的代際革命”。與過往的“粉絲組織”相比,“飯圈”具有圈層化、組織化、紀律化等特點,這與青少年的情感訴求、娛樂工業改變、網絡平台賦權等有密切關系。

文化:青年群體尋求自我認同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嶽曉東認為,崇拜偶像是青少年走向社會之前的人生準備,也是心理發展的必要過程。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将這一階段稱之為“次級依戀”, 即從主要依戀父母轉向成年依戀,青少年會尋找那些身邊環境所接觸不到的人物形象作為偶像和榜樣,取代父母、親友等成為新的被依賴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的階段性特征,青少年急于擺脫“父權”的管束,尋求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追求精神上的獨立,但又無法真實實現,于是通過偶像崇拜實現“移情”和“代償”,想象性地解決了自己的青春困惑。

當代青年成長于“網生代”,物質世界的極大豐富,社會競争的日益激烈,社會的“原子化”傾向日趨明顯,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個性解放,這種疏離感、孤獨感、不安全感較過往任何時代的青年都更為強烈,他們更加強烈地尋求自我認同,尋求趣緣相近的群體,尋求社會認同,來抵抗原子化個體帶來的孤獨感。通過“飯圈”内部狂歡式、戲谑化的集體行動,抵抗主流文化的規制,釋放内在的壓力。有人說“飯圈”是群體性孤獨的産物。

商業:娛樂工業改變造星模式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娛樂工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在互聯網思維的啟發下,娛樂工業改變傳統的“完成系”造星模式,誕生了“養成系”造星模式和“飯圈”文化。“養成系”造星模式最早起源于日韓,日本娛樂公司在打造AK48女子團體過程中,創造了“養成系”造星模式,并随着韓庚等“歸國四子”的回國發展,迅速在中國流行。“飯圈”文化是娛樂工業投放的一劑社會麻醉劑,青少年在獲得短暫的快樂之後,陷入難以自拔的消費主義和景觀社會的陷阱。傳統的英雄式“偶像”崇拜模式被解構,偶像的物化消費取代了偶像的精神崇拜,并逐步建構起以“消費即美德”“顔值即正義”“白嫖可恥”等為主要内容的“飯圈”亞文化。當“飯圈女孩”瘋狂地為自家愛豆買流量、買應援周邊、買廣告位、買代言産品時,娛樂公司是樂見其成的,這本身也是其商業邏輯的一部分。可以說,娛樂工業改變造星模式是催生“飯圈”的直接原因。

技術:網絡平台調整權力關系

在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體上,青少年少有話語權,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這種權力關系。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粉絲可以随時随地加入某個圈層,參加趣緣組織,使得網絡結社變得便捷,志同道合的人群聚在一起可以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其利益訴求也更容易得到關注。網絡技術的平台賦予青少年更多的話語權,青少年自我表達和自我呈現得到極大釋放,主流文化對青年亞文化的批判和收編變得艱難。網絡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主亞文化的權力關系,為“飯圈”的誕生提供技術支撐,并幾何級地放大“飯圈”文化的影響力,粉絲在“飯圈”裡通過拼貼、同構、意指實踐等方式形成獨特的語言和文化風格,人為設置屏障,阻擋主流文化的侵入和收編,利用擅長的議題設置和網絡營銷能力,利用手中掌握的偶像資源,幹預甚至引導主流媒體的報道,實現對主流文化的“反收編”。

“飯圈”是當下青年一種特殊的亞文化,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觀性,唯有了解其産生的原因,掌握其深層次的文化内涵和本質,教育和主流意識形态部門才能實施針對性的舉措,引導其健康有序地發展,并主動與主流文化實現良性互動。


作者: 陳賽金 系華東政法大學大學生思想動态大數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網絡思政、青年教育、憲法研究

來源:中國教育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