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至靜處鳥通靈
——毛新國畫鳥欣賞
圖片拍攝 陳政
看毛新國畫畫的技法,會想到石濤的“我自有我法”,法于何立?立于一畫,石濤的畫語錄說的都好,畫呢?他隻會畫“局部”,真的都是打草稿。毛新國呢,不太會說,卻畫得越來越好,他也不會去學畫譜裡的皴法,而是學古人真正寶貴的東西,于是點、厾、拖、曳,以心馭筆。所謂與造化共振共生,無一筆不是活物。
——宇宙山 陳政
簡暨。
二鳥呆、鈍、傻、萌,卻似能随時發動。毛新國常臨清人繪畫,取其構圖,或截其局部,臨完,總是好于原畫十倍百倍。這都是因為一下筆追求便不同。
——陳政
我在他的畫中看到詩經般的稚純和老莊式的軟,他則給自己起名“正儒夫”,以儒家自居,他畫面上有一些儒家士大夫的精神旨趣,追求崇高,追求方正、團氣,追求開、定、簡、遠,他的畫裡天機的東西更多,所以他身上其實有一個大的文化平衡,有時看他儒家一些,是端重嚴和,深美闳約;有時看他老莊一些,是高韻深情,堅質浩氣;有時則佛家一些,那是不怕念起,隻怕覺遲了。用這大堆古語堆給他,算溢美,其實毛新國的畫很新,新得很,卻不是這個時代的審美。時代其實哪有什麼審美,不管時代吧,關于新,我給毛新國撰過一聯:新國新世界,正己正儒夫。我以為,他确實在創造一個繪畫新世界。
——宇宙山 陳政
風竹紅禽。
每一筆都如同由大自然生長出,竹杆是竹杆的力度,竹葉是竹葉的力度,鳥是鳥的力度,構成“決定性的瞬間”。目光所至,無不被牽動。構圖亦極佳,題字的位置與畫面渾然天成,更助畫力。
——陳政
繪畫六法裡有應物象形、随類賦彩,毛新國有時則從心所欲了,形象、色彩皆從心而出。人固然可以造物,但少了和自然物象的對應,其實也抽掉了溝通的媒介,誰又和誰總能心心相印呢!于是我看畫時,常常是挑毛揀刺,覺得這張畫沒到,那張畫沒到,毛新國過來看一眼,說,我覺得到了,那呈現了我畫畫時的狀态。我再看一眼,還是覺得沒到,我知道在他心裡是完成了,但是有時在畫面上沒有表現出,如同少了個翻譯環節,他人便不能盡解。畫畫者都會面對這種兩難,一邊需要遵從内心,不把外在之物當作目的,不為取悅他人而行動;一邊放棄個人,超乎個人的宏觀與微觀,個人的精神層面與外界合一。隻有如此,才能真正進入時代,才是真的完成。
——宇宙山 陳政
心識于筆畫的投射密度,心于畫的關照力,是作畫與觀畫惟一真正标準,形色皆外附。而提升關照力的惟一途徑,是不斷訓練這心識。
毛新國的繪畫,無論具象抽象,皆無興趣于描繪性的語言,他的畫中不但沒有“形容詞”,甚至畫中涉及具體情境,他也毫不關心任意有關文學性的情節打磨。他的畫面似可與人心直接相通,其空明,具有安定人心的力量。這種安定,是鮮活的,它沒有情緒,卻百感交集,觀者的意識與情感可以和畫面作無限的對應,這是種可以随時生發、處處生長的活機。而亦因其空明,呈現光明和廣大。
——宇宙山 陳政
音覽。
兩隻鴿子,一隻低首,一隻回望,鴿子眼神的心理空間所張開的畫面空間,讓人想到霍珀的畫,霍珀畫中人物從不做親密交流的互動,一種隐密的情感卻張開遼遠的時空。
——陳政
線,我畫的時候,它就像我們早晨吃完飯、中午睡完午覺起來,時光的那種流動、位移的感覺。我希望在我的線裡邊還原時間的這種屬性,我塗色彩的時候也是這樣一種心境,我當時專注的也不是這個體面,也不是這個結構,而是我在一個時間裡面,我在心裡面油然而然的這種狀态。這個心境是最重要的。它有時候比那些結構、那種有意識的東西更重要,它是無意當中生長的東西。我一直說畫不是畫出來的,它是你和外物共同作用生長出來的東西。就是你進來以後,才能體會到萬物的度,你空了以後,你才能夠容納所有。
——毛新國
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一定是時間的結果,一株花的生成,一幅好畫的生成,都是自然而然的。本來,好作品一如春氣發花、冬雲飄雪一樣,它是在時間裡随着作者的心性和願力自然生成的。
——毛新國
我是靠直覺畫畫的,很直接,也很内心化。平時很享受創作的狀态,創作的時候,内心多是平靜而充盈的。
——毛新國
徵砌。
岸汀雙鶴,用較少的筆墨點線把一個大空間卡的很緊,用筆的松和空間結構的緊實讓這張畫密度極大,其中有大精準,不是毫厘之争锱铢必較的那種精準,是造物的精準。雙鶴點睛兩點,更是精彩。
——陳政
延年。
畫松蒼潤、流動,畫鶴精微、定靜,二者竟氣息渾然,有超拔之感。
——陳政
快晴。
快雪時晴,仙鶴振衣抖雪,松上春雪即融,篆書“快晴”二字,為畫點睛。
——陳政
雍陽。
松鶴圖,一幅畫,何處松,何處緊,何處收,何處放,不惟是技術事,全畫處處松活,結構卻極謹嚴。要畫出松、鶴的生命,更要畫出“畫”的生命。
——陳政
有芬。
以任伯年畫松鶴圖為藍本,畫面結構用筆一絲不懈,均為一流,而任伯年畫仍為三流。畫面中松生長峭拔,含風帶日,鶴姿生動自在,鶴頂一筆朱紅,聚集目光,鶴的眼神投向畫外觀者,望之凜然。
——陳政
創作時,心裡空空的、懵懵的,這時候的自己與周遭的物是對應、平行、幾近幾遠的關系;有了這對應,其時的自己已不是生理的、狹窄的、個體的我,而是與造物共融共生的。所以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創作時是虛我,空我,無我的。
——毛新國
一幅畫表述的往往是畫面背後的東西。漢畫像石宴飲歌舞表達的是奮躍飛動的生命力,荊關董巨的山水表達了生命對自然的敬畏和人對存在的自省,塞尚的聖維克多山表達了自然永恒莊嚴的内在秩序,人所有的創造性的活動都基于創作者的認識,認識的程度和表達的真切決定作品的格局和動人的程度。
我力求畫面具有凝練的語言、凝聚的精神、深切的情懷,這當然需要長時間的實踐與精修,勉力追求。我渴望抵達這樣的境地。
——毛新國
作者簡介:
毛新國,1969年生于山西洪洞縣,廣泛涉獵中國傳統繪畫藝朮及西方繪畫藝朮,醉心于油畫語言的探索與中國水墨畫創作,作品沉靜清透,意蘊凝聚。現居北京,獨立藝術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