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看上去似乎并沒有什麼不妥,但這種不求甚解的态度往往會讓我們失去許多深入了解事物的機會。這一點體現在品詩中,就是隻知詩中的一個名句,卻不知其上下文。比如很多人隻知有句話叫“貧賤夫妻百事哀”,卻不知前面還有一句“誠知此恨人人有”,隻有兩句連起來讀才會明白這是元稹在表示對妻子的相思,并不是說貧賤夫妻會天天哀愁。
而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原句雖然是我們常理解的意思,但很多人不知道原文的出處。其實這句俗語的原來叫“欲人勿知,莫若勿為”,這個原話前面還有一句,僅8個字,也很重要。
這句話出自西漢辭賦家枚乘的《上書谏吳王》,原來的說法是“欲人勿知,莫若勿為”,後來到了明代的《增文廣記》中才衍化為現在的樣子。這句話是指人做了壞事,一定會被人知道,這是勸導人要慎重行事。前面還有一句是“欲人勿聞,莫若勿言”,這句話也同樣重要,是勸人不該說的不要說,不要導緻禍從口出。那麼當年枚乘為何會說這樣一番話呢?
《上書谏吳王》是枚乘寫給吳王劉濞的一封信,是一篇幾百字的散文。吳王是劉邦二哥劉仲之子,此人骁勇善戰而又有野心,當年他坐斷東南,招兵買馬圖謀篡位。此時枚乘是劉濞的謀士,他不贊成這種冒險的做法,便寫了這篇書信規勸對方,結果是劉濞不聽,敗在了周亞夫手上。本期就和大家截取這篇書信中的一段,讓大家來看看枚乘所言有沒有道理:
《上書谏吳王》(節選)
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迹者,卻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陰而止,影滅迹絕。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欲湯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這段話取自文中的第3段,也是全文最精華的部分,可謂字字珠玑。我們把這段話分成3個部分,一一來解釋。第一部分寫的是人和自己影子的關系,有人畏懼自己的影子和腳印,一看見它們就跑,結果跑起來影子卻一直跟着人,腳印也越來越多,他不知道其實隻要停下來躲在陰處,一切就全解決了。在這段話中影子和腳印指代的是人做了壞事留下的痕迹,隻有停止為惡,才能影滅迹絕。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作者的比喻是貼切而又生動的。
第二部分勿言和勿為,就是指人要規範好自己的言行,畢竟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兩句用了兩個“欲人”、兩個“莫若”,再加上4個“勿”,反複強調,增加了文章的張力。第三部分也是一個很巧妙地比喻,“欲湯之凔”指的是要讓熱水不再燙,“一人炊之,百人揚之”是指雖然有一百個人在打冷水澆,但卻仍有一個人在燒火,最後“不如絕薪止火而已”翻譯過來就是要降溫隻有釜底抽薪。釜底抽薪是一個成語,出自《三十六計》,是其中的第19計。
在這篇《上書谏吳王》中,枚乘還有不少金句,這也讓這篇散文成為了一篇集哲理與文學性為一體的妙文,流傳至今。文中體現的思辨精神令人贊歎,而其中的不少人生箴言,哪怕如今讀來都是有意義的,大家可以找來原文通讀一遍,相信會有收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