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第二高級中學教師輔導學生填報志願。圖/新華社
近日,一則“弟弟被某土木錄取,想複讀”的帖子在社交平台上引發熱議。發帖人稱,弟弟報了6個專業,都沒有錄取,被調劑到土木類專業。由于弟弟想學電子信息類或計算機類專業,現在在考慮是否複讀。評論區中,現身說法“勸退”土木專業的網友不在少數。
這樣的專業焦慮并非個例。據九派新聞報道,向來以土木工程聞名的同濟大學今年在多個省份投檔線都出現明顯下降;即使在同一省份内,建築類專業的錄取分數相較于計算機等熱門專業也有較大的差距。從曾經的王牌到如今的“兜底”專業,除卻疫情的影響,土木工程“遇冷”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看似時過境遷,卻也在情理之中。
專業志願代表了一種社會預期,是考生及家長基于對考生個人發展前景的判斷而做出的選擇,其中一個重要參考指标就是行業就業情況。
以土木工程為例,其過去曾一度以高就業率和高對口率吸引大量考生,但随着基建、地産等行業的收縮,土木工程專業的就業前景也不複當年。據某行業報告顯示,2021年裁員力度最大的行業中,房地産排名第二,新發職位增長較差的五大領域中,房地産排名第四,如此就業形勢也很難再吸引高分考生。
從宏觀角度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具有流動性,薪資水平也受供求規律支配,這導緻高校專業的冷熱是相對的、波動的。
仍舊以土木工程為例。十幾年前,國家需大力建設基礎設施來促進經濟發展,因此對土木畢業生的需求量很大,在人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行業的薪酬也一路水漲船高。但這種增長不是無限的,随着需求減少、增速放緩與人才飽和,熱度也會逐漸回落。
在武漢光谷科學島環島路項目上,工人在進行排水工程施工作業。圖/新華社
這幾年志願填報“降溫”明顯的财經類大學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在趨于穩定的經濟形勢下,金融、經濟、會計等應屆畢業生人數超出了社會能夠提供的有限崗位數,競争壓力自然大于其他行業。
國家政策對高校專業設置與考生志願填報的影響也是顯著可見的。随着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社會對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大。
這兩年,人工智能、大數據、計算機、電子信息等新工科專業得到了國家大量政策和經費的扶持,有很長的、可預期的就業紅利期,因而受到衆多考生及家長的青睐,大量高校紛紛跟進開設專業點。實際上,這些都是可預見的改變,沒有任何一個專業會“常青”,面對社會發展流動對不同專業的需求,公衆還需要理性客觀看待。
而具體到考生填報志願中看,其屬于考生個人的人生規劃,在考慮就業前景的同時,也不能片面被社會風評牽着走。如果不能與自身的興趣、特長結合起來考慮,在一個不适合自身的專業學習四年,即使如社會評價的那般“熱門、就業前景好”,也很難學得進去。各個高校裡,每年申請轉專業的同學都不在少數,其中也不乏“熱門專業”的學生。
當然,長遠看來,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不能完全熱點化、市場化。那些片面迎合考生意願、急功近利的專業調整除了消耗資源,對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并無助力。
教育部從2020年起,在一些試點高校推出“強基計劃”,專門選拔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也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所以,對于所謂土木工程等專業遇冷,本也沒有必要驚訝,當然也不用嘲諷。一時有一時的趨勢與需求,專業“冷熱交替”本就是社會常态。對此,社會也應保持平和心态,冷靜看待。
撰稿/公羽(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
編輯/ 劉昀昀
校對/ 吳興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