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台風的由來為什麼叫台風

台風的由來為什麼叫台風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7 18:46:40

據媒體報道,今年第12号台風“梅花”将于14日下午至夜間在浙江溫嶺到舟山一帶沿海登陸。對台風,大家都不陌生。每每台風來臨之前,大家早就接到通知,做好抵禦措施。那麼,在古代,當台風刮起時,古人又是如何抵抗的呢?

在古代,人們常将大風稱之為“大風”、“飓風”、“飚風”,“台風”一詞是近200年才有的詞彙。清代文人王世禛說:風大而烈者為飓,又甚者為台。飓倏發倏止,台常連日夜不止。也就是說,台風比飓風要更為猛烈,且持續時間久。

那麼,這種風為何名為“台”呢?有人說,台風在中國台灣附近的西太平洋海面生成,所以稱之為“台”,事實上,台風的“颱”,和台灣島的“臺”音同字不同,隻是作為簡化字,簡化成了一個“台”而已。

有學者考證,“台風”這個詞,應是來自于英譯。英語中,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洋面上生成的熱帶風暴稱為typhoon,在翻譯成漢語的時候,取其音,便譯成了“台風”。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英國地理位置并不屬于熱帶海洋風暴發生的區域,并沒有這種天災的他們又為何能向經常遭遇台風襲擊的中國輸入這樣一個詞彙呢?

學者王文斌、邵斌認為,英語詞彙typhoon其實也不是英語本土詞彙,它是模拟了粵語中的“大風”才産生的。在粵語中,大級别的風災,都稱為“大風”,粵語發音:tai fung。200年前,第一位來華的英國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編纂過一本《廣東省土話字彙》,其中就收錄了“大風”這個詞彙并标注了粵語讀音,他還進一步推斷說,英文typhoon的詞源就是粵語“大風”。

“台風”一詞原來是這麼來的。總結一下:先有粵語“大風”(tai fung),英語據此創造typhoon,轉譯成漢語後,最終形成“台風”這個詞彙。

台風一詞最早進入中文世界,是在1864年。當年7月16日,香港維多利亞山頂上有大風十二級。當時的香港報紙對此做了報道。

台風的由來為什麼叫台風(閑話台風為什麼叫)1

江村風雨圖 明·呂文英

在古代,沒有現在的科技手段,古人如何抵禦台風?其實,古人很早就對台風做了“專題研究”。在預防大風這一塊,古人會看風看天看海:

看風。唐人總結說:“飓風将發,有微風細雨,先緩後急,謂之煉風。”煉風一來,人們就要準備抵禦暴風雨的來臨了。

看天。《嶺表錄》載:“夏秋之間,有暈如虹,謂之飓母,必有飓風。”這是福建沿海地區的漁民們通過觀測天空氣象總結出來的一個經驗。

看海。“海底照月主大風”,海面上平靜如鏡,月影倒映在海中。這個時候,就不要花前月下飲酒作詩了,還是趕緊收拾收拾東西,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為了抵禦大風,古人想盡了辦法,他們修築海塘、種植防風林,還修建排水設施,疏堵結合,以減少經濟損失,保障生命安全,這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台風的由來為什麼叫台風(閑話台風為什麼叫)2

風雨歸舟圖 元·方從義

但畢竟古人所能使用的手段太少,所以,大風給他們帶去諸多損失。

據《蘇州地方志》中記載:“三國(吳)太平元年(256年),八月朔,大風拔木,太湖溢,平地水高8尺。唐長慶二年(822年)大雨,太湖溢,平地乘舟。唐長慶四年(824年)夏,太湖溢。”大風來臨後,樹木、房屋被摧毀,更可怕的是,太湖水也會溢出形成水災,平地都可以行船了。

1665年,江蘇省高郵縣發生過一次風災,“七月三日,飓風大作,湖水漲,城市湧丈餘。有水怪,色白,形長丈餘,向東西壞漕艘客船,居民溺死無數”,“東台縣,七月三日,飓風大作,折木拔樹,湧起海潮高數丈,漂沒亭場廬舍,濞死竈丁男婦老幼幾萬人”。

1696年,江蘇吳縣,“七月二十三日狂風大作,猛雨傾盆,天色昏黑,山中數百年喬木摧折殆盡,水一夕暴漲,不能計其尺寸”,“太倉縣,六月初一日大東北風,雨大潮漫,漂沒民廬,死者甚衆。七月二十三日,海溢乘風雨而來,不減六月”。

此外,1724年、1781年、1854年、1905年,台風都對長三角地區産生了威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