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淨意道人寫作的第1年
第117篇原創文章
今日看新聞時,偶然間閱讀到一位大神解讀的《論語》,被他的解讀驚歎,他站在了一個完全不同我們平常認知的角度去解讀《論語》,而且理論通達,直指本意,分享幾句牛人的解讀,一起學習。
《論語》中:人不知而不愠。看看大家都是如何解讀這句話的。
普通人:人家不了解我,對我評價不客觀,我也不生氣。望文生義。
網友:沒有人舉薦做官,卻不惱怒。
楊伯竣先生《論語譯注》翻譯成:
朝廷、貴族還未聽聞到我的品行和才幹而不知道我,故還無從聘用我,我卻不怨恨。
康震老師: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要不高興。這個世界上充滿了誤解,不是所有人都了解你,你不要因此感到煩惱。
牛人:
“人”,一般指别人,但這裡的别人特指那些不能“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人,也就是行“聖人之道”時需要“法度之,教化之”的人。
“知”不是本義的“知”,而是“智”的古字,“人不知”不是“人不知道”,而是“人沒有智慧”。
“人不知”,這些人沒有智慧,沒有什麼智慧?沒有“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智慧。
“愠”解釋為“郁結”。
“不愠”,是“使之不愠”的意思
“之”是指“人不知”裡的人。誰使之?行“聖人之道”的人。“愠”的根源在于“不知”,一個人“不知”,各種不好的情緒就會“郁結”在其中,就會生病,對于中醫來看,所有的病,歸根結底就是“愠”,就是“郁結”。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一個世界,如果由“不知”的人組成,那麼同樣要“愠”,同樣要生出“郁結”來,所謂民怨沸騰、夫妻不和、冷戰熱戰,等等,都是由“不知”而“愠”的結果。
康震老師解讀得更有文化,普通人基本上就是望文生義,不得其法。唯有牛人,将逐字逐句貫穿着整個《論語》的戰略大意解釋清楚了‘人不知而不愠’的由表及裡的本質意思。
看完孔子的話,再來看佛陀對衆生痛苦的解釋,發現他們兩位有異曲同工之妙。佛陀認為:衆生的痛苦來自無明,即對外界世界和自我自性的不了解,所以由不了解本質産生了假象,由假象引起了痛苦,衆生由于五蘊六塵的蒙蔽産生了我執,這樣痛苦常伴左右,時時相伴不得其解。
通過對孔子言論的翻譯,發現,牛人大哥的翻譯應該說更加接近孔子的本意。有人理解為:不必在意外部對自我評價;有人理解為孔子對追求功名利祿的坦然得;康震老師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相處時不理解彼此的坦然面對;唯有牛人大哥對此句話的理解站位更高:行‘聖人之道’的人,要去引導那些陷入無明無智慧的衆生,讓他們脫離沒有‘聞,見,學,行’的‘郁結’,進入‘聖人之道’。這個理解也符合孔子《論語》全篇的主旨和要義。
看到此解,的确是令人的思路打開一層,你從沒站在這個角度看過問題,所以就會有會感覺開了‘天眼’一樣的光彩奪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