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有所謂“煉字”的說法。所謂煉字,即根據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
正所謂畫龍點睛,又所謂一字千金,往往一字之差就能夠決定詩詞的好與壞,或者是神品與上品。
所以唐代詩人盧延讓在《苦吟》詩裡說:“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杜甫也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詩歌之無窮魅力,也正顯示在推敲煉字之中。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和我一起來看看古人推敲煉字的故事吧。
第1個,賈島的推敲。
我們之所以說“推敲”,乃是因為唐代詩人賈島的一段趣聞。當年大詩人韓愈帶着手下人出門,沒想到一個人冒冒失失騎着驢,沖撞了韓愈一行人。
韓愈手下就把這個人拉到了韓愈面前,才發現這個人便是詩人賈島。原來此時賈島正在構思一句詩,他在反複考慮是“僧敲月下門”還是“僧推月下門”好。
韓愈本身是大詩人,他也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經過一番研究,韓愈說:“我覺得還是敲字好。”賈島表示贊同。
最終,一首絕妙好詩就出來了:“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第2個,一字師的故事。
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明年猶應律,先發映春台。
本來齊己對自己這首詩是很滿意的,覺得寫得很漂亮。然而,齊己把這首詩給詩人鄭谷看的時候,鄭谷卻提出了意見。
鄭谷說:“既然說是早梅,數枝算不得早,不如改成一 枝 更好。”
齊己聽了十分佩服,而人們就把鄭谷稱為齊己的“一字之師”。這種煉字上的水平,的确顯示了詩人的才華和勤奮。
第3個,王安石的改詩。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詩人,他有一首《泊船瓜洲》流傳千古:“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其實這首詩也不是王安石一揮而就寫成的,而是經過多次修改而成的。原來這首詩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寫成春風又到江南岸的。
但是王安石想來想去,覺得不太好,于是又改為了春風又過江南岸。但是一讀,感覺還不行,又改為了春風又入江南岸。接着,王安石又改為了春風又滿江南岸。
總而言之,王安石改來改去,改了十幾遍,終于選定“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字之别,使得整首詩意境大為不同。這一個“綠”字也被公認是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
第4個,任翻改字。
明代的《麓堂詩話》記載,有個叫任翻的詩人在台州一個寺院的牆壁上寫下了兩句詩:“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
當時寫詩的時候,任翻是很滿意自己的作品的,他覺得自己的詩寫得非常棒,十分滿足。
等到任翻離開寺院了,走了數十裡的路,任翻又想起了自己的詩,忽然覺得不妥了。
他認為,“前峰月照一江水”應該改為“前峰月照半江水”,這樣既符合景物的真實,也比較有韻味。
于是任翻心癢難耐,覺得應該趕回寺院去修改一下自己的詩句。他于是不顧數十裡的距離,急匆匆趕回到寺院。
沒想到,任翻在牆壁上看到的,已經是“前峰月照半江水”了。原來,當時有個圍觀的讀書人,他認為任翻這句詩不妥,還是“半”字更好,所以主動替任翻改了字。
任翻看到這樣的結果,十分佩服那個讀書人,于是感歎說:“台州有能人啊,厲害啊,佩服啊。”
第5個,蘇小妹煉字的故事。
民間故事裡,蘇小妹是蘇東坡的妹妹,曆史上并無其人。據說有一次,蘇東坡、黃庭堅和蘇蘇小妹在一起評文論詩。
蘇小妹想要考考這兩個大詩人,就說:“有這麼兩句詩:‘輕風細柳,淡月梅花’,如果當中各嵌一字,該填什麼字才最恰當呢?”
蘇東坡說:“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黃庭堅說:“輕風舞細柳,淡月隐梅花。”
而蘇小妹卻不斷搖頭:“你們兩個的詩,都缺少韻味啊。”兩人就請蘇小妹公布答案。
蘇小妹說:“前加‘扶’,後增‘失’,就成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淡雅,不俗。”蘇、黃二人聽了,不覺拊掌叫好。
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有趣的詩詞佳話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