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6點,王一(化名)準時打開了他的輕食。
這是他在一家輕食店花1200元定制的“30日套餐”,這些每天準時送來家裡的,由龍利魚、雞胸肉以及蔬菜組合成的輕食晚餐,在他看來“雖然口感沒有傳統飲食好吃,但為了減肥也顧不得那麼多了。”
你“吃草”了嗎?你是“輕食族”嗎?
如今,輕食風正在國内年輕群體中盛行。相信你的身邊一定有“吃草”的朋友。也許是健康生活的理念,也許是顔值、身材的焦慮,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輕食一族”或者“食草族”。
有數據預估,中國輕食産業規模有望在3年内突破1000億元,5年内逐步占到餐飲總收入的10%左右。
輕食風的爆發吸引着無數年輕人,也被商家看準其中商機。一時間,輕食店湧現在健身房、住宅小區周邊,以及多家外賣平台上。但競争激烈、同質化嚴重的沖擊也讓不少新來者深感現實的殘酷,稍有不慎就被淘汰出局。
有人進入,也有人退出,為了搶奪市場,越來越多的輕食店主不再局限于散客訂單。他們有的嘗試推出“30日套餐”,也有的嘗試和健身房等機構合作,以得到更穩定的訂單。
“盡管輕食行業起起落落,但隻要有人有減肥的需求,那麼輕食自然就有市場。”目前還在經營着一家輕食店的張勇(化名)說。
“吃草”風興起:
顔值焦慮、身材焦慮推動市場爆發
結束完健身後,王珂(化名)習慣性地走進健身房旁邊的輕食店,點了一份輕食。
從2020年6月開始,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了近一年時間。“現在隻要健身完就吃輕食。吃其他的内心都會産生愧疚感,有種浪費了健身效果的感覺。”王珂這樣對貝殼财經記者表示。
近年來,國内年輕消費群體中的“輕食文化”逐漸興起。所謂“輕食”,并非特定的食物,而是餐飲的一種形态。以涼拌、水煮、蒸等方法烹饪,為消費者提供低脂肪、低熱量、低糖且高纖維、高飽腹感的食物。在保證正常的膳食結構和一定熱量的前提下,追求簡單、均衡、健康的飲食理念。
“現在輕食太火了。外賣平台上随便搜搜就能出來幾十家,而且品類繁多。”王珂告訴記者,“你能輕松買到墨西哥低卡雞胸肉卷、日式荞麥面等融合不同地區口味的輕食,每天換着花樣吃也不會膩。”
被年輕人戲稱為“吃草”的輕食爆發的背後,是近年來年輕人顔值焦慮、身材焦慮的逐漸提升。據陌陌發布的《2021年網民身材焦慮報告》顯示,約有54.1%的網民有身材焦慮,46.4%的網民認為自己需要減肥,女性比例更高,有54.3%的女網民認為自己太胖。
當需要改變身材的年輕人關注起健身和營養餐食時,輕食自然成為當下較受歡迎的選擇。
“之前翻看小紅書、抖音和微博等平台時,發現很多明星、網紅都在曬輕食照片,所以也想試試。”同樣為身材感到焦慮,最近剛嘗試起輕食的露露(化名)告訴記者。
5月29日,貝殼财經記者在小紅書搜索“輕食”發現,其中不少類似“吃了一個月輕食,成功瘦了10斤”、“輕食打卡第52天,已瘦16斤”等帖子,衆多博主在文章中搭配着一張張輕食照片,詳細地介紹着輕食的好處和飲食方案,其中不乏尹正等明星藝人。而回複裡充滿着無數希望能同樣借助這種方式獲得減肥效果的網友留言。
年輕人的追捧讓衆多商家看準商機。很快,越來越多的輕食店湧現在健身房、住宅小區周邊,以及多家外賣平台上。
記者查閱企查查數據發現,截至2021年5月我國在業/存續的輕食企業有15251家,其中在一年内成立的相關企業就有4776家。而據美團外賣于2019年10月發布的《中國輕食外賣消費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9月,美團外賣輕食訂單量同比增長98%,輕食商家數量同比增長58%。據前瞻産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健康瘦身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數據稱,2019年功能型瘦身食品市場規模為1945.3億元,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增長至4020.8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達19.9%。
“輕食是源于年輕人追求健康而誕生的新型飲食。這一喜好不僅被衆多傳統餐飲品牌所看中,無數初涉足行業的新來者也希望切入賽道實現獲利。”王珂說。
輕食生意:
低卡、元氣、拼花樣,都是為了抓住年輕人的胃
上午十點半,張勇(化名)所經營的輕食店逐漸熱鬧起來。廚師忙碌地将龍利魚、雞胸肉等食材簡單烹饪後切片,服務員将一份份輕食裝盒貼上外送小票,等候在旁的外賣小哥接過後急忙配送給各個顧客。
張勇說,開輕食店的初衷源于疫情後,身邊不少因為宅在家中導緻長胖的朋友紛紛表露出減肥的計劃。這讓此前曾經營過多年傳統餐飲的張勇萌發出轉型輕食店的念頭。
打算做輕食後,張勇獨自在家裡做了長時間的研究。他買來紫甘藍、卷心菜、火龍果、龍利魚、雞胸肉等食材研究烹饪和搭配方式,跑遍了整個城市逐一嘗試各家輕食店菜品的口感,并記錄下同行的優缺點,以研發自家的菜單。
多次嘗試後,他所推出的幾款主打輕食赢得周圍朋友的肯定。2020年9月,信心十足的張勇砸下10萬元在四川老家正式開起了輕食店。
張勇曾對消費群體做過畫像,他發現選擇輕食的顧客群主要是90後年輕人,這一群體的需求集中在“美”和“瘦”上,這讓他在選擇菜品、設計菜單時都特意以“低卡”、“元氣”和“健康”作為賣點,“另外還得考慮到年輕人喜歡拍照的習慣,在菜品擺放上也需要做設計,以便于讓照片拍出來特别精緻。”
“最初知名度不高,生意很一般,每天就10來單,還都是朋友點的。”張勇告訴記者,“後來随着不斷在朋友圈做廣告,以及在外賣平台上推廣,加上輕食風的興起,知名度才逐漸打開。”
如今,張勇每天能賣出40多份輕食。他曾算過賬,除去房租、水電和人工等成本,每個月能賺到兩萬元左右。如果維持這個收入的話,差不多半年時間就能收回成本。
但讓他不敢懈怠的是,輕食風潮的湧起讓越來越多的同行出現在市場當中。輕食行業的競争也變得頗為激烈。
在江蘇經營了多年輕食生意的李濤(化名)同樣感受到競争壓力的巨大。
“以前周邊就沒幾家專門做輕食的店鋪,現在光是這條街上就出現了3、4家。”李濤說,“要想從中活下來,經營者需要花更多的心思設計菜品,以及提高輕食品質。”
李濤所經營的輕食店主要以水果、蔬菜沙拉為主,也吸引到不少渴望減肥的顧客,“輕食會嚴格控制食材的熱量。通常傳統餐飲給人體帶來的熱量在1200卡路裡上下,而輕食則隻有350卡路裡。長時間堅持下來肯定有纖體的效果。”
但要做到讓顧客喜歡“吃草”并不容易。輕食的核心賣點在于健康,這意味着食材必須新鮮。“輕食通常口味較淡,顧客容易吃出食物本來的味道,如果不新鮮的話,很容易因為品質流失顧客。”
李濤每天也在對菜單進行鑽研更新,“同行都在出新品類,如果你的菜品始終是那幾樣的話,顧客很快就會失去興趣。”
比想象中難:
線下慘敗 線上生存不易 價格戰行得通嗎?
盡管輕食市場正在火熱,但這門生意并不好做。
“市場火熱意味着競争對手也多。但實際上很多從業者對輕食并不了解,也沒有任何商業模式,最終不得不慘敗退場。”李濤告訴記者。
事實上,輕食生意爆發的背後,确實出現了大量輕食店因經營不善、生意蕭條等原因最終消失在市場的情況。
“和傳統餐飲采取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的模式不同,小規模的輕食店更集中在線上銷售。線下隻有在健身房附近開設才有穩定生意,其他地方很難獲得客人。”如今隻做線上的韓飛(化名)表示,他曾經在線下店的經營上慘敗。
2019年底,看中輕食生意的韓飛在當地步行街黃金位置租下門店開起了輕食線下店。原以為憑輕食風的影響,以及店面又開在年輕人集中的位置,應該不愁生意。但讓他意外的是,平時進店的顧客并不多,甚至周末都隻有零星人流進店消費。和旁邊經營傳統餐飲的同行相比,客流量僅有對方的30%。
一打聽下,韓飛才發現原來除了熱衷健身的人群會天天選擇輕食外,更多的年輕人對待輕食往往隻是一時興起,而在逛街購物後更傾向于傳統餐飲。“除了那些品牌大的輕食店能持續線下經營外,小的個體品牌根本支持不起實體店的損耗。”韓飛說。
但線上同樣不好做。輕食行業門檻較低,但為了保證食材的新鮮,通常采取冷鍊運輸,這無形中提高了運營成本。另外,衆多新來者在菜品設計上往往相互抄襲,所采用的食材也大多相似,這讓市場同質化愈發嚴重,為了拉客,商家最終陷入價格戰。
“以前一份輕食價格在40多元,利潤差不多20元。而現在為了搶奪客戶,價格已經下調到30元出頭。”但降價依然沒有為韓飛帶來大量訂單,他發現不少同行也采取降價的方式,甚至将價格降到了20多元,“這個售價扣去成本可能就幾元錢利潤,沒有穩定大量訂單的話,根本做不下去。”
讓韓飛和同行們焦慮的另一個原因在于,輕食銷量還明顯受季節影響。“通常夏天生意好得多,而過了9月銷量明顯下滑,可能要等到12月才有所回彈。”如今韓飛的輕食店在夏季的訂單量每個月在2000單左右,而秋冬季訂單量最高時隻有400多單,“顧客在秋冬都希望吃點熱食,而以冷食為主的輕食自然不受歡迎。”
此外,更讓小從業者擔心的是,菜品的新鮮度決定了輕食的品質。但如何在保證品質和降低進價之間平衡,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張勇曾嘗試和供貨商談過價格,但最終沒有達成一緻,“供貨商需要你必須每天進多少貨後才肯給更優惠的價格,但就現在的規模而言,肯定吃不下那麼大的量。”
行業現實的殘忍也在不斷勸退着新入行者。“此前有個同行群,最多的時候有近百家店主,大家在裡面商讨菜品、調料以及價格,而現在感覺每天都有人從中消失。”韓飛說。
輕食店的轉型摸索:
推30天定制,與健身房合作,穩定的客源更重要
“輕食行業僅用了四年時間在國内就經曆了誕生、爆發、回歸理性的周期。”一位從業者告訴記者,“如今仿佛周而複始般,又開始‘千店大戰’的市場争奪時期。”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算是輕食沙拉的元年。這一年裡,米有沙拉、甜心搖滾沙拉等國内第一批沙拉品牌出現在市面上。2015年至2017年,輕食市場持續爆發,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湧入其中,同時包括米有沙拉、甜心搖滾沙拉在内的部分品牌得到資本加持。
但熱鬧景象在2018年後發生變化。彼時行業大洗牌,多家輕食品牌因為經營不善等原因逐漸退場,資本随之降溫,市場逐漸趨于理性。
盡管市場不斷淘汰着從業者,但輕食仍不斷吸引着新來者的湧入。
不同的是,新來者們除了日常零售外,也開始尋求起更為穩妥的發展道路。
“越來越多的輕食店采取了‘30天定制’模式。這對客單和收入都能起到一定保障。”張勇的店裡也推出了這種套餐,他将價格分别定為900元、1200元和1800元的不同标準來搭配相應的菜品,并建議一些複購率較高的熟客選擇30天期限的輕食定制。
“如此一來,不僅有相對穩定的銷量,更重要的還可以避開外賣平台的抽成,利潤也比之前有所提升。”如今張勇和當地一家配送公司進行合作,由配送公司每天負責送貨,“顧客每天也不用花時間挑選,隻需要等待輕食送上門就行。”
李濤也開始嘗試着和健身房合作。
“輕食雖然單價動辄三四十元一份,但除去食材、冷鍊運輸以及平台分成等原因,利潤并不高。”李濤說,“與其在網上接待未知的散單,不如主動尋求更穩定的客源。”
貝殼财經記者了解到,輕食最初正是在健身圈中走紅後,繼而破圈到渴望瘦身的普通年輕人群當中。
為了赢得健身人群的好感,李濤不但邀請專業的營養師設計菜單,更特意将每道菜品所含卡路裡逐一計算,并将其公示在菜品上,“健身的人對卡路裡的攝入特别敏感,要獲得這一人群比普通消費者更難,然而一旦得到認可,對品牌的黏性也比散客更高。”
雖然目前的經營并不輕松,但張勇依然對輕食市場有信心。“盡管輕食行業多年來起起落落,但市場的爆發,以及顧客的增長速度讓它未來或許成為飲食業的又一個千億級市場。”張勇說,“畢竟隻要有人有減肥的需求,那麼輕食自然就有市場。”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覃澈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危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