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青島膠州灣海域牡蛎、
蛤仔底播海區出現大量海星,
大量取食底播牡蛎稚貝和蛤仔,
引起漁民經濟損失和社會關注。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的專家赴紅島街道實地查看情況,進一步摸清海星敵害暴發的原因和影響範圍,允許漁民在海星敵害暴發期間,在特定海域使用大網目地籠網或拖網進行捕撈。
經調查,此次海星暴發主要集中在膠州灣海域牡蛎、蛤仔底播海區,粗略統計密度平均50個/平方米,受災面積約10萬畝,預計造成經濟損失約1億元。海星暴發後,當地漁民采取人工采集等方式捕殺海星約有45萬斤。
海星爆發主要原因有三點
此次暴發的海星主要為海星綱的多棘海盤車(Asterias amurensis),是我國黃海沿岸常見的冷水性種類,最适生長溫度15-20℃,适溫上限25℃,在10月至次年1月進行繁殖。海星是貪婪的掠食性生物,對分布區内底栖動物的生物群落組成影響極大,是一種生态敵害生物,也是海水養殖産業的重要敵害生物。
此次海星暴發,
專家分析主要是因為三點原因:
一是海洋生态環境變化。
海域水質的營養鹽、pH值、水溫等各種水文因子的變化為海星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适宜的天然條件。海星繁殖力強大,成活率極低,但有研究表明,若海洋生态系統發生微小變化,造成海星幼體成活率提高,那麼在幾乎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海星将極容易大量增加,海星從深海移動至淺海,緻使海星在貝類養殖區迅速蔓延、暴發。
二是海星的攝食習性。
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區聚集的習性,主要捕食雙殼貝類、海膽、牡蛎和海葵等。膠州灣作為貝類養殖區域,其底播的牡蛎、蛤仔等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環境基礎。有科研人員在貝類養殖區做過調查,養殖區内的海星往往很多,但養殖區外就特别少。2007年以及今年青島海星暴發,幾乎都是發生在養殖區。
三是天敵生物數量減少。由于受氣候等因素影響,近海捕食海星卵及幼蟲的魚類數量銳減,為海星生物量的增長提供了可能。
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捕撈
解決海星增多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捕撈。目前,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已派出專家指導當地漁民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海星捕撈。
同時,為提高海星捕撈效果,結合漁民訴求和專家建議,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已報告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在海星敵害暴發期間,允許漁民在特定海域以指定方式采捕海星,主要有:通過人工潛水采捕方式進行捕殺,必要時允許漁民在養殖區内圍海底布設大網目地籠網進行誘捕或在養殖區内采用拖網采捕方式進行捕撈。使用網具限定為大網目地籠網或拖網,區域限定為膠州灣海域養殖區内,時間限定為3月15日至4月底,後期視海星清理效果再行研究确定。
為保證特定時期規範使用地籠網,将緊急從外省采購大網目地籠網,市海洋與漁業行政執法支隊和轄區漁政部門對海星災害暴發時期的地籠網、拖網等特殊網具的使用進行全程監管,對以清除海星為名違規作業,破壞漁業資源的行為,按有關規定堅決予以處罰。災害結束後,所用網具由轄區漁政部門統一組織妥善處置。
下一步,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将對養殖區及外圍海星生物量進行持續監測,對海星影響進行科學評估,研究推廣海星處置可行性措施,建立海星災害科學處置長效機制。密切與駐青海洋漁業科研院所有關專家的溝通聯系,組織專家從專業角度對漁民和市民進行科學宣傳引導,有效組織當地漁民科學開展海星捕撈,及早消除海星隐患,确保青島市貝類養殖安全有序生産。
來源:齊魯晚報(qiluwanbao002)·齊魯壹點記者齊春贊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齊魯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