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鋼筆寫生小巷

鋼筆寫生小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3 11:15:59

鋼筆寫生小巷(名家走筆枯葉的預約卡)1

霜林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沒有想到,我來這裡已經整整一個月了。

最初隻是想住上十來天,後來感覺不過瘾,決定延長幾天。不料臨近時仍然意猶未盡,又一次将返程日期向後推,一而再再而三,于是便創下了這樣一個在外居住時間最長的紀錄。

我問自己:是什麼拽住了你返城的腳步?

這個地方,在我居住的大都市西北方向一百公裡外,處于平原向高原的過渡地帶,海拔高出城裡五百米,年平均氣溫也要低上五度左右。畏懼越來越溽熱難熬的夏天,于是當一隻腳已經邁入老年的門檻時,我在這裡購置了一處小房子,準備炎夏時分來此躲避,享受一份清涼。今年國慶節假日的首次入住,便成了一次預演。

仿佛鳥聲環繞樹林,大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将我徹底地裹挾包圍。

這裡位于山麓和湖畔之間的一片田野中,房屋四周被數千畝葡萄園圍攏着,要經過一條幾公裡長的林蔭大道,才能進入小區。因此,我得以毫無阻隔地親近大自然。一個月的時間中,從仲秋到晚秋,我飽覽了季節行進的姿态和容顔。朝北的窗戶外,夏天收房時移栽的幾株玉簪,曾經油亮碧綠的闊大葉片變得枯黃,又被風撕扯成一绺绺,像一團破碎的布條。稍遠處甬道旁的一棵楓樹,從某一天起變成了一簇矗立的火焰,灼灼照眼,映襯着遍地的白草。一陣風刮過來,落葉在柏油路面上嗤啦啦地滑動。從綠意沉沉變作五彩斑斓,大地調色闆不懈地勞作的整個過程,都被我的目光攝錄下來。

小區大道旁是幾排白楊和海棠樹,高低内外地排列着。幾個清潔工正在清掃落葉,用掃帚歸攏成一堆堆。她們身後的葡萄園裡,有農民在修剪葡萄藤,培土護根,為過冬做準備。十幾天前,那些累累垂垂挂滿藤蔓的紫色釀酒葡萄,仿佛一夜之間被采摘一空。樹葉稀疏了,飛鳥的影子多了起來,但我遺憾大多數叫不出名字。可以安慰自己的是,新近認識了好幾種樹,這表明隻要我願意,在其他方面同樣也可以逐漸填補空白。

每次從密密麻麻的海棠樹下面走過,我都有一種十分可惜的感覺。這些樹上長滿了晶瑩紅豔的海棠果,味道酸甜清爽,成熟後更是軟糯可口,但卻無人采摘,樹下也是落果無數。我問當地人何以如此,回答說這種果子太便宜,雇人采摘一天的收獲,還抵不上付出的工錢,得不償失,索性任其自生自滅。我想到了契诃夫在其著名中篇小說《草原》中,将廣袤孤寂的俄羅斯大草原比作一名幽怨的美女,沒有人需要,更沒有人歌頌,動人的美麗白白荒廢了。他為之而倍感憂傷。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也許我的惋惜隻不過是杞人之憂。就像生态倫理學的奠基人利奧波德在其代表作《沙鄉年鑒》中所說,大自然裡各個物種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是生物鍊條中一個不可缺失的環節。這些無人過問的果實,實際上也加入了大自然生滅成毀的無限循環,那些挂在枯枝上的,會成為漫長冬日中飛鳥的食物,那些墜落泥土中腐爛的,則會給土壤增加養料。

這本《沙鄉年鑒》此刻就陪伴着我。出發來此時,我随手從書架上抽取的幾冊書中就包括它。在平日的忙碌中,閱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即便有時間了,家裡滿坑滿谷的圖書,又經常讓我目光逡巡再三,難以取舍。到了這裡,這些掣肘都化作無形。一方面時間足夠充裕,一方面是少有選擇,反而讓我讀得分外入心,也更能讀出深湛的滋味。這種情形,不由得讓人想到限制與自由的辯證關系。

而讀另一本《古文觀止》,則讓我從物理人情的日常角度,不時發現與當下的生活相互對應映照的地方。像王羲之《蘭亭集序》裡有名的句子,“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豈不正是我每天敞開感官充分體驗的内容?若從節氣物候講,歐陽修的《秋聲賦》可能是最為貼近的一篇,但吟誦起“其色慘淡,煙霏雲斂”雲雲,已經不再有年輕時閱讀的凄涼之感,該是因為到了如今的年齡,已經明白蓬勃與衰飒對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如影随身一般。不曾變化甚至增強了的感慨,來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的“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閱曆過年華似水,愈發剀切地認識到,在寥廓無垠的天地自然之間,個體生命是何等渺小和短暫。

行止起居之間,我看到自己的生命正踏入一個新的區域。

在這裡的日子,生活被删繁就簡成簡單的幾點,不外飲食、運動、閱讀和休息。新開發的小區住戶極少,因此甚為安靜。隻有在電視裡,才能感覺到外邊世界的喧嘩熱鬧,仿佛是很遙遠的事情了。其實就在不久前,我還是其中的一員,為諸事亢奮或焦慮。如今想來,它們并沒有多麼重要。

這樣的感覺,最初曾讓我感到一絲古怪,後來卻甘之如饴,變得自然不過,就像一顆水珠落入池塘,一隻鳥消失于密林,一顆熟透的果子悄然墜落。

這一個月,正是季節的變臉時期,由仲秋進入晚秋,從旺盛勃郁變為凋零蕭瑟,視野中變得清敞豁朗,天空和大地,陽光和風,遠山剛勁硬朗的輪廓,都格外清晰鮮明。世界袒露了軀體的骨骸。

仿佛是一次同步排練,在即将退出職場的年齡,在這個空曠安靜的地方,自季節中透露出的天地間的信息,也提示我思考關于生命的本質,讓我了解和習慣正在迎面走來的孤獨和清靜,并學會在書籍、大自然和簡單而有規律的生活中,安放自己未來的日子。哲學家羅素把生命比喻為一條河流,不同的年齡仿佛不同的河段,老年就是寬闊而平靜的下遊。

我進而想到那些将感悟訴諸文字的人們,譬如古代的王維,又譬如國外的梭羅。前者在終南山下淳樸的鄉間,沉醉于山水田園之美,後者在美國東北部一處荒涼的湖邊,思考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四圍幽僻清寂,人煙稀少,卻讓感受和思維變得分外活躍敏銳。這個世界,有自己回報與補償的法則。這樣的境界和造詣,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思緒返回眼下,我對自己說:這樣的日子實在不壞。

終于要返回城市了,冬天的叩門聲已經清晰可聞。此後幾個月的時間裡,大風和雪将成為這裡的尋常節目。我把一片幹枯的蒙古栎樹的褐色葉子,夾在一本書裡帶回。某一天,我翻開書頁看到它,會想到我在這裡度過的秋天。枯葉上面的脈絡和紋理,會讓我想起它充滿汁液的模樣,那是在夏天的時候。

這一張原始的書簽,也是我與來年預約相見的卡片。(彭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