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野草思想内涵與風格

野草思想内涵與風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19:15:46

文/星空婉兒

《野草》是魯迅著名的散文詩集,是魯迅思想的結晶。創作于1924-1926年,共23篇散文詩,每篇都短小精悍、意味深長。《野草》被稱為魯迅最難讀懂卻又最吸引人的作品之一,是魯迅研究的一個重點。

《野草》看似是23篇獨立的文章,但是都指向一個核心點——思想的矛盾性。魯迅在創作《野草》時,内心是掙紮的,也是痛苦的,所呈現出的思想狀态帶有時代的烙印。《野草》既有散文的特性,又有詩歌的精魂。

《彷徨》也創作于1924-1925年間,收錄了《祝福》《傷逝》《弟兄》等11篇小說,作品中主要呈現了知識分子和底層人民的境況,對于愚昧者,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對于覺醒者,魯迅“為其擔憂,傷其孤獨”。

《野草》和《彷徨》創作于相同的社會背景,魯迅在《野草》和《彷徨》中描繪了多種意象,采用象征手法,将抽象化為具體事物。

野草思想内涵與風格(從野草到彷徨看魯迅作品中)1

《野草》

所謂“意象”,是指作者将自己的主觀情感賦到客觀事物中,是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一。簡單地說,意象就是作者賦予某種物質新的含義,用來表達内心的情感。

魏晉時期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明确地将“意象”組合成一個詞組,應用在文學的審美範疇中:“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

本文主要通過魯迅在《野草》和《彷徨》中塑造的意象,來探讨魯迅作品的獨特性,解開魯迅的心靈密碼。

野草思想内涵與風格(從野草到彷徨看魯迅作品中)2

《彷徨》

01 “墳”意象:絕望與希望并存

《野草》中收錄了一篇文章,名喚《過客》。《過客》是《野草》中唯一的一篇戲劇,主人公是過客、老人、小女孩,文章大部分筆墨都在描述他們三者的對話,但是還有一處特殊之處:魯迅花了不少筆墨來寫前方的“墳墓”。

“東,是幾株雜樹和瓦礫;西,是荒涼破敗的叢葬;其間有一條似路非路的痕迹。”

文章一開始,便交代了當時的環境。東邊是雜樹和瓦礫,西邊是荒涼的叢葬一個“過客”踉踉跄跄地從東邊走來,他要去往西邊的叢葬。

他不知道前方是什麼,隻知道有個聲音催促着他前行,讓他不得停留。可是他實在精疲力竭了,想要跟老人和女孩讨碗水喝,想要短暫駐足。

野草思想内涵與風格(從野草到彷徨看魯迅作品中)3

魯迅

“過客”問老人,前方是什麼,老人告訴他:“前面是墳”。此時,老人的孫女連忙反駁道:“不,那裡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

同一個地點,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東西。老人是悲觀者的代表,他看到了前方是墳墓,是一片荒涼,是生命的終點。女孩是樂觀者的代表,她看到了墳墓上的百合和薔薇,看到了漫山遍野的野花,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過客”是個冷靜的覺醒者,他知道前方有野花,也清楚前方是墳墓。為了那可望而不可即的“野花”,“過客”滿懷希望,在孤獨中前行,在磨難中前進。雖然他孑然一身,雖然前途未蔔,但是他不曾駐足。但是可悲的是,“過客”卻清楚“野花”下面不過是一座墳墓罷了,那裡有悲傷,有死亡,有絕望。

客——你可知道前面是怎麼一個所在麼?

翁——前面?前面,是墳。

客——(詫異地,)墳?

孩——不,不,不。那裡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們的。

客——(西顧,仿佛微笑,)不錯。那些地方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我也常常去玩過,去看過的。但是,那是墳。

“墳”,象征着絕望,也象征着希望,是希望與絕望的交織,是幻想與痛苦的并存。那條“似路非路”的道路,便是“覺醒者”的人生之路。在這條路上,注定要獨自一人踽踽獨行。

野草思想内涵與風格(從野草到彷徨看魯迅作品中)4

“過客”的行動方向,是從東到西,從生到死。這與太陽的運動方式是一緻的。太陽東升西落,悲觀者看到了夕陽西下的惆怅,樂觀者看到了太陽還會升起的希望,而覺醒者卻要背負着希望,走向絕望。

這裡的“過客”又何嘗不是魯迅自己?他身處絕望,清醒地認知到社會的黑暗與悲哀,卻還要安慰自己“明天會更好”。他一邊擔心“明天”不會到來,一邊期待着“明天”的到來。

“明天”真的會來嗎?當日曆翻過“今天”,“明天”不是又變成“今天”了嗎?可即便如此,“明天”依舊是值得期待的日子,是身處苦難的人們心中的一抹亮色,是活下去的希望所在。

魯迅在緻讀者信中曾談到該文的主題:“雖然明知前路是墳墓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絕望,因為我以為絕望而反抗者難,比因希望而戰鬥者更勇猛,更悲壯。”

魯迅塑造的“墳”意象,一方面讓人感受到死的悲哀,讓人感到絕望;同時魯迅又在“墳”上增加了一些野花,讓人感受到生的希冀,讓人看到希望。

野草思想内涵與風格(從野草到彷徨看魯迅作品中)5

魯迅故居

02 “夜”意象:黑暗吞沒了光明,也彰顯了光明

在《野草》中,“夜”既是時間概念,也是空間概念,更是一種意象。白天與黑夜截然對立,卻又緊密相連。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白天與黑夜的距離。他們看似隻有一線之隔,但是卻永不相遇。

魯迅在《影的告别》中,重點塑造了“夜”意象。“黑影”因為“光明”而存在,他們一黑一白,光明容不下黑影;然而,黑暗也會吞沒黑影,讓“影”彷徨于無地。影隻好來與人類告别,獨自一人消失于天地間。

“我不過一個影,要别你而沉沒在黑暗裡了。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

黑暗會吞沒光明,但是黑夜也必然會走向黎明。即便是漂浮于世間的“影”,他也在尋找人生的意義。即便身處黑暗,也要主動抗争。

野草思想内涵與風格(從野草到彷徨看魯迅作品中)6

很多人在魯迅的《影的告别》中看到了黑暗,讀出了絕望,卻忘了魯迅的抗争與希望。

魯迅在《夜頌》中表達了對“夜”的偏愛:“愛夜的人要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夜中,看一切暗。”

“夜”這一意象包含了孤獨與寂寞,暗含了内心的絕望與悲涼,但是也隐喻了希望與光明,是絕望後的希望,是悲傷後的反抗。

魯迅在《明天》中寫到:“隻是那暗夜為想變成明天,卻仍在這寂靜裡奔波。”暗夜尚且不曾放棄奔波,在努力尋找明天,魯迅又豈會放棄希望,沉浸于絕望的悲哀?黑暗雖然會吞噬光明,但是黑暗也彰顯了光明,甚至在某個時間點,黑暗化為了光明。

野草思想内涵與風格(從野草到彷徨看魯迅作品中)7

魯迅

03 “夢”意象:親密的背後是僞善

魯迅在《彷徨》中塑造了一對兄弟,他們是大家心中最完美的兄弟,彼此扶持,從不争吵,兩人好到如同一人,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兄弟”。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張沛君對弟弟靖甫看似極為照顧,别人在抱怨兒子經常為了小事争吵時,張沛君感歎道:“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何必這樣斤斤計較,豈不是橫豎都一樣?”

可是,當弟弟出現“猩紅熱”的症狀時,張沛君還未确認真相,就開始坐立難安。他的坐立難安不在于擔心弟弟真的出事,而是擔心弟弟出事後,他要如何照顧弟弟家的孩子。

在弟弟患病期間,張沛君做了這樣一個夢:他夢到自己隻能草草安葬弟弟,然後自私地将自己的孩子送進學堂,還美其名曰:自己的孩子更為聰明,應該受到教育。對于弟弟家的小孩,他不是拳打腳踢就是出言侮辱,他所夢見的全是自己在虐待弟弟的孩子。

這樣的兄弟,看似很親密,實則不過是做給别人看的僞善罷了。為了這“兄弟怡怡”的美名,張沛君在外人面前表現得無私又高尚,卻在背地裡詛咒弟弟死亡,一心想要虐待對方的孩子。

對于兄弟的假情假意,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曾直截了當地揭醜,直接說出兄弟“吃人”的現象。現在,魯迅在《弟兄》中隐晦地揭醜。魯迅通過塑造“夢”這一意象,解開張沛君僞善的面紗,将他的心中所想直接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通過剖析張沛君的夢境,來點明親密背後的虛僞與欺騙。

生活是一堵“牆”,人與人之間有着天然的“隔膜”,人們被無形的高牆阻隔,使得大家的心無從相印。

野草思想内涵與風格(從野草到彷徨看魯迅作品中)8

魯迅

結語

《野草》是魯迅在極端痛苦的情況下,寫給自己和世人的希望,大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豪情壯志。魯迅通過《野草》,發洩着内心的苦悶與孤寂,但是也憧憬着未來的光明與希冀。

《野草》中的“意象”,絕望中暗含希望,黑暗中暗含光明,是魯迅矛盾心境的體現。

《彷徨》中所傳達的是更為冷靜地“揭醜”,魯迅試圖用文字揭開社會虛僞的面紗,将殘酷的現實展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直面琳琳的鮮血。隻有直面傷口,才能及時包紮;隻有直面黑暗,才能迎來光明。

作者介紹:星空婉兒,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得者,一個酷愛讀書、酷愛旅遊的漢語言人,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座右銘: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希望能以文會友,歡迎大家一起暢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