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成名之後,曾經講過一個十分紮心的故事。黃渤原本想成為一名歌手,奈何時乖命蹇。成名之前,無論是親戚還是朋友,沒有一個人真正在乎過他……
有一段時期,黃渤過得十分落魄,朋友們非但不安慰,反而集體嘲諷和輕視,親戚和熟人也像避開瘟神一樣,紛紛離他而去。在他們看來,黃渤爛泥扶不上牆,是一個沒有前途的人。
那種經曆讓黃渤體會到了什麼叫做“人情冷暖,四面楚歌”。但當黃渤有了名氣,那群人又陸陸續續換了一副面孔回來。他們整日圍着黃渤轉、端茶倒水、噓寒問暖,甚至願意花上一個月的工資請黃渤吃一頓飯……
一些人自己明明是個弱者,卻極度輕視弱者,崇拜強者。仿佛往強者身上蹭上一蹭,自己的社會地位便得到了升華。這似曾相似的一幕,不知道多少人同莫言一樣經曆過。
莫言為此曾寫過一篇有關“吃”的雜文,文章廖廖數百字,卻将一些人醜惡的嘴臉刻畫得淋淋盡緻。
衆所周知,文學的門檻很低,這也導緻行業内部的競争十分激烈。根據統計,全國注冊過的“文字工作者”有數千萬之多,但僅僅隻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能夠“獲利”。而其中的大部分利潤又掌握在前面少數幾個人手中。餘下的大部分寫手,月收入隻有幾百元左右,隻能勉強購買幾斤豬肉。
相對于這類悲催的文字工作者,莫言無疑稱得上佼佼者,但這是他成名之後的事。成名之前,莫言也曾為了生活低眉順眼,四處巴結他人。
有一次,莫言請人去大飯店吃飯。平時,莫言根本舍不得來如此高檔的飯店。為了掩飾自己怯生,在大人物面前給自己留下個好印象。盡管饞得流口水,莫言吃飯時仍然故作優雅,小口小口地吃。
見過大世面的“大人物”自然不會在乎一桌子飯菜,他們每道菜隻是嘗嘗。飯局結束,一大桌子菜幾乎沒怎麼動。這時,有人站起來十分不滿地指責莫言鋪張浪費。莫言被人說得一愣一愣的,隻能咽下嘴裡的食物起身賠笑。
有了這次慘重的經曆,莫言汲取了教訓。第二次吃飯時,他開始狼吞虎咽。這時,開始那個人又站了起來。他指責莫言“吃無吃相,一看就是吃不得虧的角色,總想把自己花的錢吃回去……”
莫言一聽,瞬間清醒。那人并不在乎莫言浪費和吃相的問題,他隻是看到莫言身份卑微,想要刁難一番,以展示自己同莫言之間的不同。
後來,莫言一不小心成名,身份直接飛躍了好幾個層次。
還是飯局,還是那個人,莫言在十裡路上便看到了他的笑臉。一見面,那人便激動地走上前握住莫言的手不松手,摟着 莫言的背,将他扶上了主座。仿佛過去發生的一切全部已經煙消雲散。
同樣一個人,同樣是飯局,莫言還是那個莫言。身份一變,一些人的态度也跟着變了,就像《變色龍》中的主人公一般。他們整日滿嘴仁義道德,實際上并不在乎道德。所在乎的,其實是他人的地位。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賤則無敵。一些人正是靠着厚厚的面皮,玩轉于社會。
有人告訴我:你見到的旁人滿是惡意,那是因為你不夠優秀。你一旦優秀了,身邊的人必定全是好人。我反駁他:即便你優秀了,你身邊的那些人未必是好人,他們興許正是當初那群人。正因為他們存在,弱者才看到了滿滿的惡意。
同莫言先生在《談吃》中表達的一樣: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身邊的人全部一瞬間變好了,并不是他們良心發現,而是因為你發達了。他們也許并非真的對你好,而是在帶着面具谄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