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錄用公共科目筆試已經舉行。《申論》考試按照省級以上(含副省級)綜合管理類、市(地)以下綜合管理類和行政執法類職位的不同要求,設置兩類試卷,下文将依上述順序簡稱為A卷、B卷。
以下讓我們看看今年國考申論的考察主題及大作文部分的命題情況:
2011年國考《申論》真題(A卷)
【考察主題】黃河的生态保護、黃河精神的曆史淵源與傳承
【申論作文部分】請參考給定資料,以弘揚黃河精神為主題,自選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中心論點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實,有說服力;(3)語言流暢,1000字左右。
2011年國考《申論》真題(B卷)
【考察主題】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及其子女教育問題,涉及“進城務工人員”、“随遷子女”與“留守兒童”。
【申論作文部分】“給定資料7”的畫線部分寫道:“有位知識分子說,‘我已經無家可歸’,‘我在城市是愚公,在家鄉成了異客’。這樣,無論在鄉村少年身上,還是農民工那裡,以及這些出身農村的知識分子的群落裡,我們都發現了‘失根’的危機。”請結合你對這段話的思考,參考“給定資料”,自拟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選角度,立意明确;(2)聯系實際,不拘泥于“給定資料”;(3)語言流暢;(4)總字數800-1000字。
綜合而言,2011年國考申論命題存在四個新特點:
從“時間”與“空間”兩個角度展開
從命題的角度看,2011年國考《申論》的兩份卷子看似主題迥異,其實“暗合”同一主題——對“根”的探究。在A卷中,黃河是我國曆史與文化的起源,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根”,命題者從“時間”的角度,橫跨數千年,引導考生對“根”進行探究。
而在B卷中,談及的是“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種“集體迷失”。在這裡“進城務工人員”的“故鄉”便是他們的“根”,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中,他們不得不離開原有的“根”,來到新的城市,尋找自己的生存與理想。
在材料中,不管是“進城務工人員”的“随遷子女”,還是他們留在農村中等待的“留守兒童”,這個群體本身在面臨一種“困惑”,究竟他們的“根”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于是在大作文的題幹中,便提及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失根”的危機。命題者是從“空間”的角度,從“農村”跨越到“城市”,引導考生對“根”進行探究。
命題從“物質層面”過渡到“精神層面”
2011年國考的申論命題,放棄了多年來考察“物質層面”的“慣例”,首次側重于“精神層面”的分析。無論是A卷中重點提及的“黃河精神”,還是B卷中重點提及的“失根危機”,其實都是從“精神層面”去考察目前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文化發展”滞後于“經濟發展”的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近十年來國考《申論》的命題:
2001年,以“PPA事件”為導火索,談及藥品監督問題;2002年,網絡的快速普及給社會生活帶來的種種影響;2003年,以各種安全事故為素材,談及安全生産問題;2004年,汽車工業的發展與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2005年,從我國農民增收困難的現狀出發,提及扶貧問題;2006年,如何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2007年,農村土地征用問題;2008年,怒江水電開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2009年,糧價調控、産業升級與轉移;2010年,海洋污染與治理。以上都屬于物質話題。隻有2011年,“黃河精神”(A卷)、城市化進程的“失根危機”(B卷),都屬于精神話題。
【命題趨勢分析】
從長遠角度看,未來國家及地方公務員考試的申論命題将越來越多地考察“精神層面”的話題。從時代背景來看,我們國内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地是出現在“精神領域”。
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曆程看,當經濟發展到達一定高度後,精神追求(文化需求)便會大幅上升,所以客觀上使得“精神層面”的社會問題會不斷增多。同時,考察“精神層面”的社會問題,難度會更大,能更好地測查公務員考生的大局觀和政治高度,會有更高的“區分度”,有利于國家選拔優秀公共管理人才。
筆者預計,未來考生需要重點留意以下領域的申論話題:“關于正确人生觀、價值觀的社會問題”;“關于正确權力觀的社會問題”;“正确看待貧富差距、推進分配公平”;“城市化進程加快,如何重塑一系列被破壞了的社會關系”。
環保、文化、農民工成為常客
當我們看到2011國考申論試卷的素材時,一種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讓我們一起來看,2010年各省公務員考試中有哪些申論命題是關于“環保”、“文化”及“農民工”的:
北京市,申論話題為生态環境和人民健康,屬于“環保話題”;浙江省,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屬于“環保話題”;江西省,“紅色旅遊”與“紅色文化”,屬于“文化話題”;福建省,文化創意産業,屬于“文化話題”;廣東省,“民工荒”和“技工荒”,屬于“農民工話題”;廣州市,“人口紅利”與“技工短缺”,屬于“農民工話題”;遼甯、重慶、陝西、雲南、江蘇、湖南、廣西、海南、甯夏、内蒙古聯考,水資源的保護與水價調整,屬于“環保話題”。
【命題趨勢分析】
其實,“環保”、“文化”及“農民工”成為申論命題的“常客”并不奇怪,因為目前而言,這三個方向幾乎是每年申論的“必考點”。因此,筆者建議考生在複習備考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以下“常考命題方向”:
城市化進程加快,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重點是教育、醫療、就業。
環境保護問題。重點是: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關于“特殊主體”的社會問題,重點是:農民工、大學生、青少年。
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路
2011年國考《申論》真題(A卷)
【考察主題】黃河的生态保護、黃河精神的曆史淵源與傳承【參考角度一:“生存”之“根”】從黃河流域的生态保護角度出發,保護我們的生存之“根”。
【參考角度二:“文化”之“根”】從黃河精神的傳承角度出發,在輿論宣傳、課程教育等多個方向延伸,目标是保護我們的文化之“根”。
2011年國考《申論》真題(B卷)
【考察主題】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及其子女教育問題,涉及“進城務工人員”、“其随遷子女”與“留守兒童”。
【參考角度一:在城市中找到“新”的“根”】從“完善戶籍制度”出發,讓“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找到屬于他們的、新的“根”。
【參考角度二:保護其在農村的“原有”的“根”】完善農村教育、促進農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同步發展,讓“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家人,在城市化不斷加快的過程中,依然不會遺失他們在農村原有的“根”。
【整體思路點撥】關于“根”的思考,考生的思路不能太狹隘。因為“根”不一定是指“舊的”、“曆史的”。其實“根”本身是可以“生長”的,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根”,過去的“根”是一種回憶、一種“傳承”,而未來的“根”則需要我們去追求,去不斷完善。所以,考生應該眼光放長遠些,筆觸要從“過去”延伸到“未來”,從“舊的空間”延伸到“新的空間”,文章才能寫出命題者所期望的高度。
文|戴斌,來源:申論荟公衆号,侵删
歡迎關注@申論荟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張申論定乾坤。申論荟,會申論,讓申論考試不再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