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濕疹的丘疹越來越多

濕疹的丘疹越來越多

生活 更新时间:2025-11-13 12:52:16

濕疹的丘疹越來越多(皮膚出現紅斑丘疹)1

疹類疾病是臨床常見、多發的皮膚病,約占皮膚科門診量的25%。其病因複雜,一般認為是一種由多種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遲發型變态反應。濕疹英文eczema源于希臘文,有“水沸騰”之意。臨床上以皮疹多形态,傾向滲出,病程易遷延和有複發傾向為特征。本病多瘙癢劇烈,急性期以紅斑、丘疹、水疱為主,慢性期以苔藓樣變為主。

中醫說:

中醫學認為濕疹乃因禀賦不耐,外受風濕熱邪客于皮膚肌腠内因脾失健運或營血不足,緻濕熱稽留。内外兩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膚或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或濕熱蘊久,耗傷陰血,化燥生風,緻血虛風燥,肌膚失養而發病。

西醫說:

西醫認為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是由内、外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緻,可能與遲發型變态反應有關。内部因素與慢性感染病竈、内分泌及代謝異常、血液循環障礙、神經精神因素等有關。外部因素有:食物方面如魚、蝦、牛羊肉等過敏;吸入物如花粉、屋塵螨、微生物等過敏;生活環境如日光、潮濕、悶熱、幹燥、動物毛皮等引起;各種化學物質如化妝品、肥皂、合成纖維等過敏。

(一)急性濕疹

1﹒皮損呈多形性,如紅斑、丘疹、水疱、糜爛、滲出、痂皮、脫屑,常數種形态同時存在。

2﹒起病急,自覺灼熱,劇烈瘙癢。

3﹒皮損常對稱分布,以頭、面、四肢遠端、陰囊等處多見,可泛發全身。

4﹒可發展成亞急性或慢性濕疹,時輕時重,反複不愈。

(二)亞急性濕疹

皮損滲出較少,以丘疹、丘疱疹、結痂、鱗屑為主。有輕度糜爛面,顔色較黯紅。亦可見輕度浸潤,劇烈瘙癢。

(三)慢性濕疹

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顯的肥厚浸潤,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樣變,顔色褐紅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傾向濕潤變化,常反複發作,時輕時重,有陣發性瘙癢。

(四)特定部位濕疹

由于發生的部位不同而表現亦有所不同。

1﹒外陰、陰囊和肛門濕疹

局部奇癢難忍,常因過度搔抓、熱水燙洗而緻水腫明顯,有糜爛和滲出;長期反複發作,多表現為慢性濕疹,皮膚浸潤肥厚,皮紋加深,可有痂屑或皲裂,色素增加或間有色素減退。

2﹒手濕疹

多呈亞急性或慢性濕疹改變,手背、指等處出現黯紅斑塊,浸潤肥厚,邊緣不清,表面幹燥皲裂,夏輕冬重。因手部經常要接觸各種外界物質,不斷受刺激,因而較頑固難治。

3﹒乳房濕疹

多見于哺乳婦女,發生于雙側乳頭、乳暈及其周圍,皮損呈黯紅色,糜爛滲出明顯,有少量鱗屑和薄痂,可發生皲裂。停止哺乳後較容易治愈。

4﹒小腿濕疹

又稱郁滞性濕疹。常繼發于小腿靜脈曲張,多發生于小腿下1/3和踝關節周圍,呈亞急性或慢性濕疹表現,呈黯紅色或棕褐色,有片狀的斑丘疹、丘疱疹、糜爛和滲液,病程較長者皮膚變厚,伴有色素沉着。由于局部血液循環不良,外傷後容易形成慢性潰瘍。

濕疹的丘疹越來越多(皮膚出現紅斑丘疹)2

(五)特殊類型濕疹

1﹒錢币狀濕疹

常于冬季或皮膚幹燥時發生,精神因素、飲酒及過度應用肥皂、熱水燙洗、藥物刺激均可加重本病。皮疹多為散在的直徑1~3cm的圓形損害,由密集的紅色小丘疹或丘疱疹組成,表面有糜爛滲液,或呈肥厚的斑塊,表面有結痂和鱗屑,周圍有散在的丘疹和水疱。好發于手足背、四肢伸側、肩、臀、乳房和乳頭等處。

2﹒乏脂性濕疹

本病較頑固,一般見于冬季,皮膚幹燥,皮脂分泌減少,表皮及角質層産生細小裂紋,呈紅色“碎瓷”樣,受刺激後可有少許滲液。好發于四肢伸側,尤其是老年人的胫前部。精神因素、飲酒及長期用肥皂均可促使其加重。

3﹒傳染性濕疹樣皮炎

從慢性濕疹病竈中排出的大量分泌物,使鄰近皮膚受到刺激而發病。表現為病竈周圍皮膚發紅,密集小丘疹、水疱、滲出、結痂和鱗屑等,并可随搔抓方向呈線狀播散。滲出較多,嚴重者可有顯著水腫。

4﹒自身敏感性皮炎

患者對自身内部或皮膚組織所産生的某些物質過敏所緻。其特點是限局性濕疹,較多見為錢币狀濕疹或小腿濕疹,由于過度搔抓、用藥刺激等不良處理,皮損突然加重,在原發皮損遠隔部位對稱性出現新的皮損。當原發病竈好轉後,繼發病竈也自然減輕或消退。

5﹒汗疱性濕疹

為掌(跖)、指(趾)側面的水疱性損害,粟粒至米粒大小,半球形略高出皮面,無炎症反應。皮疹分散或成群發生,常對稱性分布。疱液清亮,幹涸後形成領圈狀脫屑,有程度不一的瘙癢及燒灼感。好發于春秋季節。

濕疹與濕邪密切相關,除濕貫穿始終

濕疹以病程纏綿,皮膚水疱、糜爛、水腫、滲出等特點而命名,與濕邪密切相關。趙炳南先生常謂:“善治濕疹者,當可謂善治皮膚病之半。”可見對濕邪為病的重視。濕疹的辨證治療,應本着标本兼顧,内外合治的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原則。既重視風濕熱的标證表現,又重視脾失健運的根本原因,除濕貫穿始終。在治法的運用上,本着急則治其标,緩則治其本的原則。

在急性期,熱重于濕,故臨床以清熱除濕為主。亞急性期,濕重于熱,兼有脾虛,故應清脾除濕;慢性期脾虛濕盛,濕邪耗血傷陰,化燥生風,故應健脾燥濕,養血潤膚,潤燥止癢。

西醫在治療上,首先避免各種可疑的緻病因素,如發病期避免辛辣食物及酒類,有魚蝦過敏者,忌食魚蝦。避免過度洗燙。消除體内慢性病竈及其他全身性疾患。同時根據情況,醫生會内服和外用藥。如給與抗組織胺藥、非特異性抗過敏治療 。對于皮損泛發伴有嚴重繼發感染者,可應用有效抗生素。

濕疹是中醫治療的優勢病種,采用中醫辨證施治,内治、外治相結合的方法能取得滿意療效。無論病情處于急性、亞急性、慢性期都可以辨證應用:急性濕疹或慢性濕疹急性發作期,濕熱浸淫,治則以清熱利濕,祛風止癢;亞急性濕疹,濕熱困脾或脾虛濕蘊,治則以清脾利濕或健脾除濕;慢性頑固性濕疹,血虛風燥或陰虛血燥,治則以養血潤燥祛風。中醫外治也獨具特色,辨證選用中藥散劑、油調劑、糊劑、軟膏劑、中藥水劑等;治療方法有塗撒法、濕敷法、塗藥法、泡洗法等;非藥物療法有針灸、走罐、劃痕、熏藥、穴位封閉等療法。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中西醫結合臨床内科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