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九變調研室。有這麼一個地方,衣食住行全都是免費的,房子是集體發的,裝修是統一的,吃飯在食堂,生了娃村裡幫你養。因為一切都是免費分配,自然也就沒了工資和私有财産,買東西隻需要簽個字就行,不用花錢。如果是到外面消費,村裡也會給你準備好外購賬戶。
年齡大一點的朋友肯定覺得似曾相識,這不就是咱們以前的“人民公社”麼?然而,共産主義色彩如此濃烈的地方,既不在中國,也不在蘇聯,而是在以色列。
鳥瞰以色列一處基布茲
以色列版“人民公社”叫基布茲(kibbutz),是一個來源于希伯來語的音譯詞,原意為“集體”、“聚合”,後來演變成集體農場。基布茲遍布以色列全國各地,人數少的有百十人,多的可達到兩千多人。一個世紀以來,基布茲憑借着公有化的組織形式和集體主義的力量推動農業和工業生産,為猶太民族複興和以色列國家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到今天,以色列仍有兩百多個基布茲,以4%的人口為以色列貢獻了46%的農業GDP,使得遍地沙漠的以色列不僅解決了自身的糧食、水果、蔬菜、花卉,同時還能向其他國家大量出口。
以色列雖說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但在農業發展方面,卻走了“全國一盤棋”的道路。用了短短數十年,便躍居為世界聞名的農業強國,它的農業發展模式對世界各國都具有較高的研究與借鑒價值。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以色列農業。它是如何解決灌溉的?它的“人民公社”經曆了哪些變化?如今遇到了哪些困境和難題?九變調研室隻做有深度的精品内容,歡迎大家關注。下面我們正片開始。
以色列國土面積隻有25000平方公裡,超過一半是沙漠,隻有20%左右的土地可開展耕作。環境極度幹燥且嚴重缺水。從自然資源條件的角度來看,以色列并不适合發展農業。
水是生命之源。荒漠通常被認為是不适宜開展傳統農業的,因為荒漠幹旱少雨,種地沒水怎麼行?但相反的,荒漠地區一旦解決了水的供給問題,那麼剩下的日照充足、氣溫高、溫差大、土壤透氣度高這些特點,反而會變成發展農業的優勢。
在古代,人類改造環境、利用環境的能力較弱,多數情況下隻能被動的适應,這才使得荒漠變成了“不毛之地”的代名詞。但是當人類工業技術日趨成熟後,生産逐漸集中化、規模化,逐漸擁有了以工業力量解決荒漠水資源供給問題的能力。
約旦河
以色列将僅有的約旦河水和其他水資源引入北部太巴列湖,再從太巴列湖引水至南方幹旱貧瘠的沙漠地區,将小規模、短距離的地區性水利系統連接成網。為了不浪費一滴水,以色列還對城鎮工業和生活廢水進行淨化,淡化地下鹹水和海水,以供農業需要。
光是這樣,用水依然緊巴巴的,肯定不可能敞開來用。1959 年,以色列頒布了著名的《水法》,該法律将以色列所有的水資源收歸國有,國内所有公民共同而平等的享有水資源,任何個人都沒有水資源的所有權,誰能用水,誰有權用的多,政府說了算,由政府在各領域、部門之間合法調控水的配給額度。政府還為此成立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包括農業部、水利委員會、水務理事會和議會水務委員會等部門都在其中,負責制定與修改水資源調配方案。
這當中,農業的權重是最高的。以色列是一個四面皆敵人的國家,農業堪稱是除了軍事之外的立國之本,絕不能學蘇聯用黃金進口糧食。而水,是能決定農業成敗的。所以農業部在以色列水政策制定過程中起着決定性作用,甚至可以說,水資源調配政策的方向,以農業部部門利益為主。不管國内水資源危機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政府始終保持特定的農業用水配給量,以超低價供給農業用水,甚至還給了大量的财政補貼。
但是呢,農業即便得到了足夠的配額,也不能浪費。1964 年以色列第一家滴灌技術公司成立,發明了滴灌和微灌技術。研究發現,與普通大水漫灌相比,滴灌将水資源合理均勻分配到每一棵作物周圍,這樣一來就可以節約90%的水,最終增加30%的糧食産量。滴灌技術還可以将肥料或其他作物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直接混入水中,根據不同的作物調整滴灌速度以及土壤受潮範圍,更有利于作物生長。此外,滴灌還可以減少土壤鹽堿化,對地形、土壤、環境适應性強,不受風力和氣候影響。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以色列農業87%的灌溉面積采用滴灌技術,80年代後,滴灌技術已經普遍應用于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種植。之後,以色列又發展了自控灌溉技術,根據農田溫度、濕度、蒸發量、需水量、施肥量的數據進行監控,電腦自主計算出用水量,由太陽能、計算機控制就能實現無水壓重力灌溉,使得許多水力設備不足的農村地區也能使用滴灌技術。
可以說,沒有滴灌技術,就沒有以色列的農業。
除了滴灌,以色列的溫室大棚技術也很厲害。溫室大棚主要是調節溫度和光照,控制或部分控制植物生長環境。溫室大棚在世界各地都随處可見,但是能将科技大棚玩出花兒的國家就不多了,以色列就是其中之一。以色列智能溫室大棚灌溉和施肥都實現了自動化,系統通過土壤水分傳感器、土壤氮磷鉀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到土壤水分和養分信息。通過實時的數據支持,可以在保證土壤水分和養分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節約灌溉水和化肥,以降低農業對于環境的污染。可以說溫室大棚技術集中地體現了以色列科技密集型現代農業的特點。
此外,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術、廢水循環利用技術、生物殺蟲技術等等也很先進,如今以色列超過85%的農業灌溉用水為處理後的廢水,居全球首位。種種高科技節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這才有了“一個以色列農民可以養活9 個人”的說法。
以色列的确是高科技農業強國的典範。但是,高科技隻是以色列沙漠農業成功的直接原因,歸根結底還是體制問題。以色列農業有兩大體制優勢:除了前面提到的全國一盤棋,統一調配水資源外,以色列發展出了極具特色的農業生産組織形式,整合個體松散生産能力為集體,通過合理的分配方式調動内部成員生産積極性,這種模式因為共産主義色彩實在太濃厚,以至于被大家調侃是“人民公社”,但有一說一,非常适合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産發展。
當然,以色列也不是每個農莊都是“公社”,他們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可以分為莫沙瓦、基布茲與莫沙夫三種模式,其中莫沙瓦就是傳統的私有制農業,曆史最為悠久,而基布茲與莫沙夫則分别代表了公有制集體農業與公私兼具的合作經濟。三種模式均早在以色列建國之前,就已經廣泛出現在猶太人定居點的大大小小的農莊裡。在以色列建國後,延續下來并不斷完善,三種生産模式構成了當今以色列農業制度的基礎。2018年,莫沙瓦、基布茲、莫沙夫模式分别貢獻了以色列當年農業生産總值的32%、46%和22%。多種農業經營模式之間的協同發展、長短互補,是以色列農業高效發展的制度保障。
因為基布茲是最廣泛應用的,所以今天我們就把重點放在基布茲上。
最初的基布茲成立于1910年間,由來自東歐、俄羅斯地區的猶太移民建立。在二十世紀初期,巴勒斯坦地區氣候惡劣,戰争頻起。當時世界整體農業科技水平還較為落後,單個的猶太移民或家庭很難依靠個體力量對抗大環境站穩腳跟,因此大家需要一個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半軍事化組織,來提供安全的生活生産環境。于是,代表了絕對集體主義的基布茲農莊應勢而生。在以色列建國後,生存條件依然不容樂觀。基布茲模式并未瓦解,反而逐漸發展成為以色列主要的農業生産組織形式之一。
基布茲農莊内的成員過着權利均等、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集體生活,内部财産徹底共有,沒有私有财産,甚至連内衣也是村裡發的,從而達成一個消除壓迫與剝削的小型烏托邦社會,融合了猶太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共産主義色彩。相比個體農戶單幹的模式,基布茲農莊的優勢在于通過集體主義集中了為數衆多的貧下中農勞動力,并成功地調動了該類群體的生産積極性。生産要素的聚集使得基布茲農莊相較于私人農場更能發揮規模優勢的作用,生産規模的擴大不僅實現了産量的提升,同時也豐富了産品種類。
基布茲發展最好的年代,是從1948年建國到80年代中期。在以色列建國之初,基布茲的工作重點除了農業生産,還承擔了接收國外猶太人移民定居、邊境防務的職責。
到了六七十年代,情況發生了變化,基布茲改變了單一的農業産業布局,開始辦鄉鎮工廠。從1969年到80年代中期,基布茲的村辦企業業務已經涵蓋塑料、金屬、食品等工業領域,在以色列國内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并逐步開拓國外市場。
一直到這個時候,所有基布茲都在執行共産主義原則,居民不單獨擁有牲畜、工具甚至衣服,從外面收到的所有禮物和收入都上繳了社區庫存。兒童也是統一由基布茲撫養教育,為以色列的政治、軍事、科技部門輸送了大量人才。
當然,作為美國的野爹,以色列如此明目張膽的搞“社會主義人民公社”,非但不會遭受一丁點指責,相反的,基布茲的成功,成為以色列政府引以為豪的對外展示窗口。
但是好景不長,到了80年代中後期,以色列遭遇嚴峻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率超過400%、經濟發展停滞、失業率暴漲。基布茲的發展也陷入困境,本就經營困難,再加上人口滋生,入不敷出,許多農場在破産邊緣苦苦掙紮。
到了2002年,在以色列全國範圍内,大約2000名基布茲居民離開農場另謀出路,而選擇進入基布茲生活的隻有619人。根據2005年以色列社會學家本·拉斐爾領導的調查委員會的數據,260多個基布茲,背着高達20億美元的債務。2004年甚至出現了第一個破産的基布茲。
為應對新的經濟狀況,基布茲也開始了私有化産業變革,在盡量保證基布茲平等主義的原則的同時,擺脫當前的經濟危機。大概有75%的基布茲允許個人保留勞動收入,一些基布茲還在土地上建造了别墅社區,然後賣給外面的人。特别是将集體企業股份化後實現私有化,因為企業的發展不能單純依靠基布茲本地人的工作,必須和外界有更多的溝通,主動參與國際市場,吸引外資,借助外面的技術,這樣才能發展壯大。
以色列農業大棚
經曆改革後,基布茲緩解了人口流出的狀況,根據報告,基布茲在2004—2010年的6年間總人數從11.6萬增長到12.6萬人,增加了8%。現在基布茲申請加入的人數已經超過離開的人數。而村辦工業也開始升級了,進軍計算機、通信設備等相關領域的高端産品。2021年,基布茲的工業體系貢獻了503億謝克爾的稅收,當年工業産品出口量占以色列工業總出口量的55%。
所以下面,我們講幾個發展最好的基布茲,無一例外,都是村辦企業永攀世界高峰的典範。
第一個是Sdot Yam基布茲,不過,我不确定這個發音是不是對的。該基布茲位于海法區,人口1096人。最初靠捕魚為生,現在形成了香蕉、牛油果和奶牛養殖為主的現代化農業和畜牧業。不過,他們賺錢主要還是靠Caesarstone(凱撒石),這是該基布茲在1987年創立的一個品牌,從事設計和制造石材,在世界各地的高檔室内設計中受到很多設計師青睐,拿下了美國豪華住宅市場。2014年,基布茲以2.6億美元的價格向公衆出售了這家公司的股份,并将股權收益分配給400個村民,使得這個基布茲變成以色列最富有的基布茲之一。
第二個是Shamir(沙米爾)基布茲,位于戈蘭高地西面的上加利利地區,人口922人,主要生産蜂蜜、洗浴用品和先進的光學産品。他們最大的亮點是有個光學鏡片公司,生産眼鏡鏡片,是全球鏡片制造行業的技術革新者與領先者,還在納斯達克上市。
第三個Hatzerim(哈澤瑞姆)基布茲,位于以色列中部城市貝爾謝巴西部,人口為852人。要強調的是,哈澤瑞姆直到現在依然是傳統的基布茲運作模式,也就是說它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人民公社”。此外,哈澤瑞姆是滴灌技術的發源地。他們農莊的土地是鹽堿地,植物無法種植。1960年,以色列工程師與哈澤瑞姆的農民一起開發了滴灌技術,改良了該地區的農業土地,這才得以發展農業。他們成立的公司叫耐特菲姆(Netafim)公司,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灌溉企業以及最領先的溫室企業之一,目前在全世界擁有33家子公司,17家工廠,業務遍及130個國家和地區。
哈澤瑞姆也是中國參觀次數最多的基布茲之一。中國一直在積極向以色列學習農業發展模式。尤其是中國西北地區,地理特征與氣候條件上與以色列有一定相似之處,想要在幹旱區、荒漠區進行農業開發,就很有必要向以色列積極“取經”了。
當然,我們在學的時候也要注意以色列農業開發模式的硬傷:一是石油農業發展的不可持續性。什麼叫石油農業呢?就是以石油為機械動力、以農藥、化肥等石化産品為主要生産資料投入的農業發展模式。其實石油農業的危害是老生常談了,很多國家都是靠着石油農業增産量,但以色列用過了頭,成倍、甚至數十倍的增加氮、磷、鉀化肥和各種殺蟲劑、除草劑的施用量,緻使農業生态環境污染程度嚴重超出資源環境承載的負荷,以至于出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農業生态環境問題。時間一長,過量使用石油農業帶來的危害會抵消其在農業增産上帶來的經濟效益。
二是廢水利用政策,以及農藥和廢物的排放,會給土壤環境和水資源帶來長期污染,可别小看這個,嚴重的情況下會要命的。1997年,特拉維夫舉辦馬卡比運動會,36個國家的5000多名猶太運動員參加,開幕式進行了一半,雅孔河鋼架橋發生坍塌,造成64名猶太運動員傷亡。一般情況下,橋坍塌是和豆腐渣工程有關,可是以色列這座橋的坍塌,事後調查卻發現得怪農業。因為,雅孔河沿岸的農民一直把各種農業廢棄物、污染物、農藥廢水和動物糞便排放到河中,從60年代到90年代,30多年日積月累産生的農藥化學殘留、油污等懸浮物形成油膩的泥漿沉澱在河床上,嚴重污染了河流水體,導緻河水的鹽堿性發生了較大變化,使鋼架橋的樁基受到嚴重的侵蝕,大大縮短了使用壽命。然後這座橋就“選”了個大日子,搞了一個大新聞。數十條性命才引起了以色列社會對農業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
發展不但需要重視經濟效益,更應當注重生态效益,追求一種農業經濟與生态環境的協調發展,在人類對農産品需求與環境改善之間找到了一個新的平衡。
好啦,那麼今天就聊到這裡,我們下期不見不散,祝福大家。
參考資料:
以色列荒漠農業開發模式研究:借鑒與思考_陳聞君
以色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應對與走向_楊彪
解析以色列農業社區基布茲科技發展之路_方藝潤
綠色“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以色列的生态農業合作發展研究 _劉茜
帶你領略走在世界前列的現代農業模式_農民日報
淺談中國——以色列(酒泉)綠色生态産業園建設發展前景_王慧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