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
最近由于懷孕了,幹活越來越沒有心力啦,後面文章估計大多數就靠好基友們支撐了,這篇文章是我的好基友知北遊寫的,希望你們像喜歡我一樣喜歡他。
黃帝是凡人嗎?這個問題要回答起來還真有點兒糾結,因為這個牽扯到古人的觀念的問題。
首先,得弄清楚“黃帝”這個名詞是怎麼來的,才好繼續說。
楊寬先生在《中國上古史導論》的第五篇裡,早就指出來“黃帝”來源于“皇帝”,也就是“上帝”,這個看法是很正确的。在殷墟蔔辭中,有“帝”、“上帝”、“下帝”,看不到有“皇帝”的稱謂,最早見于出土文獻的資料的,是西周中期的《師訇簋》銘文(《殷周金文集成》04342),裡面說:“肆皇帝亡旲(斁),臨保我氒(厥)周”,可見“皇帝”一詞很可能是周人的發明。
師訇簋
“皇”是個形容詞,有偉大、光明之類的意思,看看《詩經》裡經常用“皇”作為贊美上帝的詞彙,比如“有皇上帝”(《小雅·正月》)、“皇矣上帝”(《小雅·皇矣》)、“上帝是皇”(《周頌·執競》)、“皇皇後帝”(《魯頌·閟宮》)。在《尚書》裡也能看到,如“皇帝清問下民”(《呂刑》)、“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召诰》)。
所以“皇帝”的意思就是“偉大光明的上帝”的意思。
因為“皇”、“黃”古音同可通假,所以“皇帝”也會被寫作“黃帝”,這個寫法最早大概要數戰國中期齊國的《陳侯因齊敦》銘文(《殷周金文集成》04649),上面說“紹緟高且(祖)黃啻(帝)”,這個“黃帝”就是“皇帝”。
可見,“黃帝”一詞本來就是對上帝的一種贊美的稱謂,或者說它是一個神的尊稱或敬稱,所以單就“黃帝”這個詞來說,他準定不是凡人,而是神,而且是最高的至上神。
但是事情總不能說得這麼絕對。
陳侯因齊敦
郭沫若先生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一文中曾經詳細論述,殷人的“上帝”觀念和周人的“上帝”觀念是不同的,殷人的上帝是有意志的一種人格神,同時又是宗祖神,其至上神(上帝)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同時指出殷墟蔔辭中的“高且(祖)夒”就是帝喾、帝舜、帝俊,他就是殷人的上帝兼高祖。
那麼在殷商人的觀念中,皇帝絕對不是一個虛無缥缈的神,而是确有其人(或神),自己就是他的子孫。
同時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他們的“黃帝”就是高祖夒,也就是帝喾、帝舜,《山海經》裡寫作帝俊,是到了戰國時期人們編排曆史,把黃帝、帝喾、帝舜分化成三個人,而且逐漸都曆史化為人間帝王了。
周代則把“上帝”和“天”等同起來,認為上帝是天的化身,開始變得很虛化,而且對天的權威産生了各種的懷疑。可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就是根據《史記》,殷人和周人都認為自己是帝喾的子孫,帝喾的妻子有娀氏簡狄生了契是殷人的祖先,另一個妻子姜嫄又生了後稷是周人的祖先,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在周人最初的觀念裡,他們的上帝也一定是帝喾,也是他們的高祖。
至于說黃帝名“軒轅”,那是戰國時期的人對于天文星占學的附會,根本就不可靠,或者說并非是古傳。
到了戰國時代,五行學說大興起來,其中有一項就是用五帝配五行、五方、五色,好了,炎帝被說成是“赤帝”配在南方,中央呢,正好有個“皇帝”也寫作“黃帝”,所以就拿來當了中央黃色的帝,就鐵定被寫成了“黃帝”。
因為五行學說在戰國中後期的廣泛影響,“黃帝”這個寫法就這麼大緻确定下來,可是仍不能避免古書裡混用,比如《易經·系辭》裡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風俗通義·聲音》則寫作“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好了,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吧,“黃帝”就是“皇帝”的另一種寫法,是一個神的尊号,指的就是上帝,他就是蔔辭中高祖夒、傳世典籍中的帝喾、帝舜、帝俊。商、周時期人們的觀念認為上帝也是他們最遠的祖先,是真實存在的,所以稱為“高祖”。
那麼古人的觀念裡就是:黃帝本來是神性、人性兼有的神,既是最高神祇也是最高祖先,他是許多方國氏族的始祖,這種情況,大概類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他是最高神祇,卻又能和凡間的女子媾和生出一堆英雄來,這些英雄常常就是一些國、族的祖先。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于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有不同意見也歡迎指正。
參考文獻: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古史辨》第七冊上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
郭沫若:《先秦天道觀之進展》,《郭沫若全集》曆史編1,人民出版社1983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