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複,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複,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觳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衆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衆,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齊桓公伐楚示意圖
白話譯文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接着又去攻打楚國。 楚成王派使節到諸侯之師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雙方相距遙遠,即使是馬牛走失了,也不會達到對方的領地,沒想到您進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麼緣故?”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姜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讨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讨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征收貢物; 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楚國使臣回答說: “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麼敢不供給呢?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問吧!”于是齊軍繼續前進,臨時駐紮在陉。 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齊軍中去交涉,齊軍後撤,臨時駐紮在召陵。 齊桓公讓諸侯國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軍容。齊桓公說:“諸侯們難道是為我而來嗎?他們不過是為了繼承我們先君的友好關系罷了。你們也同我們建立友好關系,怎麼樣?”屈完回答說:“承蒙您惠臨敝國并為我們的國家求福,忍辱接納我們國君,這正是我們國君的心願。”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 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麼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衆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鋤揚軒賞析《齊桓公伐楚盟屈完》出自《左傳·僖公四年》,也是《古文觀止·卷一》第9篇文章。記述了楚國使者及屈完兩個人,面對春秋五霸齊桓公蠻橫無理、氣勢洶洶的讨伐,機敏善變,善于應對,最終取得外交勝利的曆史。與人們熟知的蔺相如渑池會、晏子使楚等,堪稱曆史佳話。
《春秋·僖公四年》原文: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遂伐楚,次于陉。夏,許男新臣卒。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
這段故事的大緻經過是這樣的,齊桓公打敗蔡國後,借口楚國不向周天子納貢,決意讨伐。楚國使者——屈完對齊桓公說:“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衆,無所用之!”齊桓公聽後,并會同自己的從屬的諸侯國國與楚國在召陵(今河南郾城縣)定下了不再讨伐的盟約。
屈完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麼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衆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古人不欺,早就說明白了王道與霸道、德政與暴政的孰優孰劣。自古以來,沒有哪一次戰争能夠真正臣服人心。《孟子·公孫醜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這就是“以德服人”“心悅誠服”兩個成語的來源。
這段史實講了是兩段對話,第二段是屈完講仁德服人的道理,齊桓公不愧為春秋五霸,最後欣然接受了屈完的說法。第一段是楚國使者(姓名不詳)對齊桓公和管仲講的,雖然沒有第二段重要(直接導緻罷兵言和),但卻說出了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那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雙方相距遙遠,即使是馬牛走失了,也不會達到對方的領地,沒想到您進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麼緣故?
這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來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即使狡言善辯,但其實愈發風馬牛不相及了。
另,此文有的選本題為《齊桓公伐楚》,怕遠不如以《齊桓公伐楚盟屈完》為題好,因為此題雖然多了三個字,卻較切合此文的中心内容。一個“盟”字,确有畫龍點睛之妙。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題目确實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子。
以德服人,哈哈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