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合而言之則一,分而言之則二。合而言之則二,分而言之則四。始於有意,成於有我。有意然後有必,必生於意,有固然後有我,我生於固。意有心,必先期,固不化,我有已也。
【目】
意必固我合而一,同根而生也。分而二,根連岐出也。合而二,合必於意。一在事前,合我於固。一在事後,分而四,則緣意生必,緣必生固,緣固生我。而一根於有我之私,旋相為生,是以四也。故始意成我,有則俱有,心之累也。我化意實,毋則俱毋,德之純也。聖人於物,無容有心,何期於先?随物而化,不知有已,與天同也。
【管窺】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論語》,是孔門弟子贊歎孔子的話,說孔子斷絕了這四項缺陷(子絕四)。邵康節認為,這四項,可以是渾然一體的,也可以是兩兩一組的,也可以是各自成立的。然後,邵康節還分析了這四項的因果關系。
這四組内容,其他幾組的解釋較為統一,但關于「意」的解釋就紛繁複雜:有人解釋為「任意」,有人解釋為「臆測」,有人解釋為「私意」。按照邵康節所列的這個因果關系,解釋為「私意」可能更貼切。
邵康節說,意、必、固、我,以「意」為起始,以「我」為完成。因為有私意,所以會覺得這件事必須這樣那件事必須不這樣;這個必須,其根源就是私意,因為有必須,所以會頑固不化;因為頑固不化,所以凡是以我為中心。
私意,是因為存了什麼心思;必須如何,是因為所有期許;頑固,是因為不知變通;凡事以我為中心,是因為對自我的執着。
說意必固我是一體,因為這都是心念上的事;一分為二,意必一組,固我一組,這就好比同一個樹根分出了兩個樹杈;細分為四組,以為有私意,所以産生思維慣性(必),進而固執己見,進而形成強烈的我執。其根源,都是因為私心,正所謂「環己為私(厶)」,意必固我都是私心的體現。
意必固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他們同時成立的時候,人心必然疲累;當他們同時瓦解的時候,也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時候,道德也就純粹。
聖人對待萬物,不會存私心,也不會有預期,随順萬物運行的規律,不存己見——這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做到了這個,也就符合了天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