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鄭闆橋,想必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的詩人身份。畢竟很多朋友在上學時,都學過他的那首《竹石》。其中鄭闆橋筆下竹子“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精神,至今讓人印象深刻。而除了詩人的身份外,鄭闆橋還是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當時便享譽全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鄭闆橋其實還做過官,并且政績斐然。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件鄭闆橋任内發生的案件。
鄭闆橋,原名鄭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闆橋,所以人們稱其為“闆橋先生”。他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于康熙五十二年考取秀才,雍正四年中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乾隆七年春,候補多年的鄭闆橋終于正式入仕,成為範縣知縣。在範縣知縣任上,鄭闆橋重視農桑、體察民情,老百姓都安居樂業。因為政績出色,不久之後,鄭闆橋又被調任為濰縣知縣。
同年,山東發生大饑荒,以至于濰縣境内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鄭闆橋立刻開倉赈災,大興工役,修城築池,招遠近的饑民就食赴工。經過鄭闆橋的一番治理,濰縣終于挺過了難關,漸漸恢複了生機。有一天,鄭闆橋正在衙門處理公務,突然崇仁寺附近的地保帶着鄉民将一個和尚和一個尼姑,五花大綁進了縣衙。
鄭闆橋問是怎麼回事?地保說:“這倆人私通,壞了佛門規矩,還望知縣大人嚴加懲處。”按照當時清朝的法律:“僧道尼僧女冠有犯和奸者,于本寺觀庵院門首,枷号兩個月,杖一百。”但鄭闆橋并沒有聽信地保的一面之詞,而是派人前去調查。經過一番調查,鄭闆橋才得知,這和尚與尼姑本來就是一對青年戀人,但女子的父母卻嫌男子貧窮,打算把女兒嫁給地保為妾。女子為了守護自己的愛情,在大悲庵出家當了尼姑。而男子也感恩女子的癡情,在崇仁寺出家當了和尚。
原本兩人各自吃齋念佛,再無羁絆。但濰縣風筝會上的再次相遇,卻讓他們舊情複燃。當他們私會時,意外被人看到,并被地保得知。地保覺得自己顔面受損,所以便帶人把他們扭送到了縣衙。鄭闆橋知曉前因後果後,當即做出判決,下令二人還俗成親,并寫了一首詩作為結案陳詞:“一半葫蘆一半瓢,合來一處好成桃。從今入定風規寂,此後敲門月影遙。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年鄭闆橋。”
在這首結案陳詞中,鄭闆橋一開始便用俏皮的語句指出兩個當事人,“一半葫蘆一半瓢”,象征着和尚與尼姑的兩顆大光頭。“合來一處好成桃”,指他們青梅竹馬,允許他們成婚。“從今入定風規寂,此後敲門月影遙”是說,從此以後他們就是合法夫妻,再不用偷偷半夜三更的約會。“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則表明七情六欲乃人之本性,實屬正常。最後他又加上了自己的大名,來為這樁風流案證明。而因為鄭闆橋的結案詞太過搞笑,所以讓人看後忍俊不禁,一些人更是捧腹大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