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四十年,不一樣的年代,不一樣的故事
讓我們來感受 不同年代的高考人生
編者按:
1977年至2017年,全國恢複高考已有40年。
這四十年來,時代在變,高考也一直在變,從未停歇。高校擴招、分省命題、統一試卷、春季高考、7月改6月……這些都是宏觀層面的改革。微觀層面,則有實行了幾年就被取消的标準分制度,還有從之前不知道高考分數,由考生估分報考到知道分數之後再報考,以及近年來大幅度減少的高考加分項等,可以說高考改革不僅有大刀闊斧,在某些細節上也修修補補,而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這項人才遴選制度能夠更加公平、公正,符合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
本文将通過四十年來高考題型、作文等的改變,四十年來高考過來人的經驗教訓、感悟,以及高考家長想對孩子說的話等來展現高考之變。
1977年
知識青年放下鋤頭握筆杆
講述人:羅鐵軍 廣西民族醫院工會主席
1977年考生羅鐵軍手捧30多年前的大學畢業證書 南甯日報記者 陳蕾攝
曆史事件: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制度正式恢複,全國570萬名年輕人報名參加了這次高考。最終經過公平競争,共有27萬名年輕人邁進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
1977年10月末,我剛好19歲,正在扶綏一個偏遠鄉村的知青點裡忙碌。突然,村裡的大喇叭傳來令人為之一振的消息:高考正式恢複,上山下鄉和回鄉的知識青年、應屆高中畢業生均可報名。
曾經遙不可及的大學夢竟然就在眼前,興奮的我立刻跨上自行車,騎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趕到當時設置在人民公社的報名處。聞風而來的年輕人絡繹不絕,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興奮的笑容。
此時距離高考還剩不到兩個月,我白天幹完農活,晚上已疲憊不堪,很難進入學習狀态。于是,我申請了一個月的事假回家,重新翻出擱置了兩年的高中課本,全心投入到備考之中。
1977年12月,高考終于來臨,殷切的期盼和求知的熱情驅散了冬日的寒冷。當高考結束後,緊繃的神經瞬間放松,在家裡睡了兩天才緩過神來。
由于高中時期打下了堅實基礎,加上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我被廣西醫學院(現廣西醫科大學)錄取,而當年高考的錄取率僅為5%,也是高考曆史上競争最激烈的一年。
1978年2月,我終于走進大學校園,同班同學當中既有同齡人,也有年長十多歲、早已成家立室的大哥大姐。盡管大家來自四面八方,年齡也存在很大差距,但特殊時期的相似經曆,不僅讓大家豐富了人生閱曆,也鍛造了勤奮、堅韌和執着的品格。
40年後的今天,往昔回憶如流光掠影,不由令人感慨萬千,那一年的高考,不僅僅是我一個人,也是所有懷揣夢想的知識青年得以改變人生軌迹的重要曆史時刻。
1986年
上大學意味着端上“鐵飯碗”
講述人:白隆華 廣西藥用植物園中藥材生産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栽培研究室主任
白隆華(第三排右起第六個)
曆史事件:從1985年起,社會上出現兩個新名詞:自費生和保送生。自費生,由學校招生錄取,本人繳納培養費、學雜費,可自主選擇就業,不再被強制到指定的就業單位。保送生無需參加高考,經學校推薦,即可進入大學就讀。
20世紀80年代中期,高考雖沒有“老三屆”參加高考時的壓力和艱難,但是生活條件依然很艱苦。尤其是對于家中兄弟姐妹多、家境平平的農家子弟來說,高考決定一生的命運,考上大學就能端上“鐵飯碗”。
當時我所在的灌陽高中算是重點高中,記得那一屆考上本科院校的同學有40多個,考上北京農業大學的就有9個。我當年高考成績為562分,是村裡第一個大學生。
由于家境貧寒,填志願時我選擇了師範、農林類,因為這兩類院校不僅不用交學費,而且還有生活補助。至于填什麼專業,已不重要了。高考第一志願我填的是北京師範大學,第二志願是北京農業大學,都是提前錄取批次。
當年,距離學校開學還有兩個星期,我就迫不及待地跟着一位在東北讀大學的大哥哥一起搭伴外出求學了。抵達北京農業大學時,值班的老師非常驚訝,怎麼來這麼早。在大學裡,每個月有20多塊錢的生活補助,對于農家子弟來說,已然過得很逍遙自在了。由于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到那麼大的地方,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的人,一切都感到怯生生的,更不敢開口說話,要買什麼東西時,由于地方方言口音太重,怎麼說也說不明白,隻能運用上各種肢體語言,鬧了不少笑話。
那個年代,你考上大學,畢業後國家還包分配,這也意味着端上了“鐵飯碗”。我大學畢業後,國家包分配制度出現了兩種選擇,既允許學生自己找工作,也可以服從分配,這就是所謂的“雙軌制”。也是從那一年開始,中央部委的一些單位一般不招本科應屆畢業生了,所以我選擇回廣西,進了廣西藥用植物園,這一幹就是幾十年。
對于那個年代的考生來說,大家都渴望着飛出廣西這個偏僻的地區,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高考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所以,考出去是許多考生的心願。當時老師常說,隻要努力,就能跳出農門,這話在那個年代很能鼓勵人。
1994年
學費“自理”畢業不包分配
講述人:陳婕 目前就職南甯某中直駐桂單位
高中時代的陳婕(右一)
曆史事件:上世紀90年代初,高考依舊神聖無比,對人生前途的影響也顯得尤其大。1994年,全國37所重點院校試行并軌制收費,逐步建立起“學生上學自己交納部分培養費用、畢業生多數人自主擇業”的機制。
我是1994年參加高考,就讀柳州高級中學(簡稱“柳高”),我的成績在這所重點高中的全校排名12名上下。由于當時考試發揮較好,以超本科重點線20多分成績被武漢大學錄取。回憶20年前那場考試,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件事,可以用“凝重”“雀躍”“擔當”來形容。
1994年那個悶熱的午後,第一科語文科目考試結束後不久,考場外傳來“極其慘”的哇哇大哭聲。語文科目作文題是一篇命題作文叫《嘗試》,這年的出題老師也别出心裁地打破了一貫作文是議論文體裁的寫作方式,而是要求寫記叙文體裁。那位考場外哇哇大哭的考生因沒有認真審題,而錯把作文寫成議論文體裁。
看到考生由于審題如此“離譜”,而犯下這樣的錯誤,我的心情是凝重的。盡管“插曲”不甚美好,但我的狀态不錯,并且一直延續到填報志願的那一刻,對自己都是信心滿滿。
或許現在說出來可能大家不太相信,當年之所以選擇報讀武漢大學,是出于“從柳州到武漢有火車直達很方便”的考慮,這與其他同學“小心翼翼和緊張”相比,這種“漫不經心”讓自己走入這所百年學府名校的經曆多了些喜劇色彩。
第三件印象深刻的事是,1994年全國37所重點院校試行并軌制收費,這意味着學生上學需自己交納部分培養費用、畢業生多數人自主擇業,武漢大學當年學雜費是2000元,這對于很多農村子女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很多同學看來最不幸的是遭遇“國家不包分配”機制試行,但我挺樂觀。
我認為,畢業自主選擇喜歡的領域,工作就業的機會就增多了,用人單位對應試者進行考量的錄用,也會間接刺激用人單位為了優選人才用福利待遇吸引人才,這樣的改革應該是“雙赢”的,畢業生可以再次把自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那是一種擔當和對自己負責的态度。
2003年
“非典”和第一次6月高考
講述人:羅文彬 目前就職自治區科技廳
羅文彬(左一)
曆史事件:2003年的高考,注定要載入史冊,有兩個第一:第一次把高考由每年的7月份提前到6月份;第一次需要測量體溫才能進考場。對,就是因為“非典”。
我是賀州市平桂高級中學2003年參加高考的考生。這一年參加高考有兩件事情不得不提:一是“非典”,二是提前一個月高考。從确定高考時間改期的那一刻起,每一個高三考生似乎都上緊了發條,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少了整整一個月,印好的卷子都做不完了,你們自己用功點”。每天各科老師都轟炸式散發練習卷,發完以後課代表直接把答案貼在黑闆的角落裡,讓大家做完自覺核對,不懂的題再去問老師。官方對高考改期的說法是為了避免7月高溫,但是在廣西,剛剛從梅雨季節解放出來的6月,并沒有好到哪裡去。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去學校的時候還戴上了口罩,而且身邊的大人都在囤積口罩和闆藍根、食鹽等。每天都有各種關于“非典”的謠言,但誰也說不出個确信來。
由于“非典”時期加上又提前一個月高考,我們似乎比其他屆的考生更忙碌,從早到晚、從晚到深夜,幾乎都被困在教室裡。因為作業實在太多,下了晚自習回家接着做兩個小時很正常。
雖然高考在即,但為了緩解緊張氣氛,我們的生活裡還有中國男足、F4。可愛的主教練米盧、國足主力李鐵……校園廣播裡總是不停地播放着“帶你去看流星雨”,所以我們知道了那4個留着長頭發的帥哥叫F4,以至班裡不少女生和男生也都留着一頭F4的發型。
印象最深刻的是高考第一天,沒有太陽的炙烤,反而是全城大暴雨,很多同學在趕考路上都被大雨淋濕了衣服,讓人感覺到緊張氣氛的是,在進考場的時候,監考老師在每個考場門前都擺了一張小桌子,每個進入考場的同學都要量過體溫之後才能進場考試。第一門語文科目考了兩個半小時,考完了之後,緊張到連作文題目都忘記了。考完填報志願也是“随機播放型”的,家人沒有給什麼建設性意見,基本上想報什麼就填什麼了。我填了廣西工學院(現在的廣西科技大學)财務管理專業,沒想到被錄取了。大學畢業之後,也跟大多數同學一樣,紛紛走進了求職大軍當中。
2009年
高等教育進入“大衆化”時代
講述人:雷思思
畢業前,雷思思(右二)和學校師生在一起
曆史事件:2009年,南甯職業技術學院成為廣西首家單獨招生的高等職業院校。這一年,南職院單獨招生計劃數200人,涵蓋3個專業,分别是酒店管理專業100人,物流管理專業50人,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50人。
2009年的夏天,我坐在高三教室裡,頭頂的風扇呼呼吹着風,即便如此,吹出來的風都是熱的。這一年對于“高三黨”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這點炎熱,很快淹沒在茫茫書海中。也就是這一年,南甯職業技術學院成為廣西首家單獨招生的高等職業院校。“思思,你也一起報吧。”一些消息“靈通”的同學,準備走“單招”的途徑報考南甯職業技術學院,同時也在不斷“慫恿”我也一起報考。
我想,如果我考上了,就可以不用再參加高考;如果考不上,也不影響自己再次參加高考,于是在綜合自己的興趣和家人的意見後,我填報了南職院的物業管理專業。
“先是在網上提交資料,5月份收到通知,然後去南職院交材料。”報考如此順利,連自己都感到意外。還記得當時學校出的題目,更注重社會實踐能力。5月底,從學校官網看到自己被錄取了,特别激動,父母也非常開心。
當時我們班上40多人,隻有四五個人是通過單招進來的,我是其中之一。如今畢業了,回想起在南職院的點滴,充滿了感恩之情,學校教會我們做人做事,在校期間社會實踐的經曆很多,對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交際能力有很大幫助。感謝這一切讓我成長和進步。
如今已經畢業幾年了,正在為自己的事業忙碌着。那一年的高考已經成為過去,但卻成了我人生的一筆寶貴的财富,比如:教室外的知了,不停地旋轉的風扇,課桌上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的試卷,還有考不完的試,這一切的一切,自己仍特别懷念那個夏天。
2015年
廣西高考二本三本合并錄取
講述人:梁瑩瑩
正在享受大學生活的梁瑩瑩
曆史事件:2015年,廣西迎來新課改後的首個高考。同時,這一年廣西二本、三本合并錄取。也就是說,2015年參加高考的考生,在高一時,接觸的是新課改後的教材。
我高中是在貴港市達開高中就讀,現在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習。回想起整個高中時代,有很多是記憶深刻的。高考前一天,提前去考場所在的學校适應環境。當時對新環境很好奇,各種玩和拍照,紀念最後一次高中時光。後來考試時才後悔應該多花點時間複習,如果再多花一點時間複習,也許就能考得好點,雖然很不甘心,但是能考上現在這所學校還是很高興的。
為了備戰高考,做過最“拼”的事,就是通宵達旦地看書、每天往老師的辦公室跑。高考考完之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但輕松之餘又有些許感傷。雖然高考過去沒多久,但是有很多細節都沒什麼印象了,甚至都不記得是哪一天收到錄取通知書了。但是記得當時被學校錄取時,高興得就好像自己中獎一樣。
也是在這一年,廣西各個學校擴大招生,對考生來說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特别是剛上分數線的考生是比較公平的。作為新課改的“小白鼠”,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并沒有什麼特别感覺,因為還沒時間分析新課改的利弊,感覺學習的内容都差不多,但是真正感受到新課改内容以後,覺得很有趣!
回想起那年的高考,印象最深刻的是,高考時每個班都有幾個同學要去其他學校高考,我就是其中一個,剛坐上校車的時候,全班同學都過來給我們送行,當時感動得熱淚盈眶。
對于考生來說,高考既是終點,也是新的起點,人生的路還很長,考差了不要緊,還有很多條路通向成功。用平常心對待高考就好。
加油,考生們,你們是最棒的!
■本組報道采寫:南甯日報記者 淩劍伊 陳蕾 彭媛媛 周志英
■稿件統籌:南甯日報記者 淩劍伊
■除署名外,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