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在中國曆史上是一位頗受争議的帝王,以前的史官以“正統”論,将其列為“篡位者”,但是近代以來,很多史學家認為他實際上是一位“穿越者”。
為何這麼說呢?
王莽建立新朝時,開始推行一些非常先進的治國理念:一是推行“公有制”,以王田代替私田;二是推行民權,奴婢改稱私屬,與田地一樣不得買賣。其後還将很多壟斷行業收歸國有,比如鹽鐵官營,山川河流皆收歸國有,這些政策與2000年後的幾乎沒啥兩樣。
隻是,因為理念太過超前了,而且又是在獲得帝位之後(劉家人認為他篡位)才開始的新政,受到當時上層階級極力反對,最終“身敗名裂”,被人罵了2000多年。
但是,做為“穿越者”,王莽是有強力支撐證據的。
1992年5月,在江蘇揚州一座東漢墓室中,出土了一件測量工具。
這件測量工具與現代的遊标卡尺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它的功能與現代卡尺差不多,可以測不規則物體的長度,圓形物體的外徑,測量深度。除了沒有可以測量内徑的兩隻耳朵外,相似度達到8成以上。
當然,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說法,都是一面倒的認為這就是遊标卡尺。不過,本人認為王莽子穿越的證據還不太充分。
現代遊标卡尺一般認為是法國數學家約尼爾.比爾發明的,隻不過他發明的那件以他名字“Vernier”命名的卡尺實物沒有人見過,因此也總被人質疑。不過,Vernier這個詞被用做英文遊标卡尺一詞一直沿用下來。
直到19世紀中葉,美國人才根據Nonuth和Vernier的構想,加工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遊标卡尺,其測量精度達到了0.1毫米。
現代遊标卡尺是根據微分原理設計的,通過對齊主尺和副尺的兩條刻度線,能精确的标出所能測出的精度密。而新莽卡尺隻能通過刻線,目測出所測度長度,和直尺的測量結果沒有什麼差别,隻是可以測量一些直尺不能測量的對象罷了,其精度與遊标卡尺天差地遠。
而遊标卡尺的微分原理,是通過主尺和副尺的差值來測出被測尺寸的,形象來說就是下圖所示:
比如下圖所示:
主尺的每一格刻度是1mm。
遊标尺總長度是19mm,但卻被平均分成了20格,那麼每一格就是19/20mm,與主尺的一格相差了1/20mm=0.05mm,這個就是遊标卡尺的精度。
當遊标尺0與主尺0對齊時,此時測量的結果為0。
當我們測量長度的時候,遊标尺向右移動。這時,遊标尺的0刻度線指到主尺的45mm稍右的位置(C點),我們再看遊标尺右側有一條線與主尺是對齊的(B點,如果沒有對齊的線,我們就看最接近的線)
我們用上面的公式來計算一下:
c=a-b
其中:
a就是B點在主尺上的刻度,即50.00mm.
b就是B點遊标尺的刻度,即5x19/20
我給大家推導一下,大家看出來沒有?
沒錯,最後的讀數,實際上就是主尺C點稍前的整數(45mm),加副尺對齊的格數(5格)乘以遊标卡尺的精度。
也即是:
測量結量=主尺讀數 遊标尺重合線格數x精度
當然,遊标卡尺的精度一般有0.05mm、0.02mm、0.1mm,隻要你掌握了它的原理,媽媽就再也不怕你考不出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