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杜甫詩中的樂與憂?【文學争鳴】作者:胡永傑(河南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論杜甫詩中的樂與憂?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學争鳴】
作者:胡永傑(河南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
一
杜甫大曆初年所作的《夔府書懷四十韻》詩(參看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五),是他概括安史之亂以來自身和國家的遭際,總結唐王朝治亂根源的大作之一。詩末雲:“南宮載勳業,凡百慎交綏。”“交綏”一詞最早出現于《左傳》,《文公十二年》載:“宣子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交綏。”杜預注雲:“然則古名退軍為綏,秦、晉志未能堅戰,短兵未至争而兩退,故曰交綏。”(杜預集解《春秋經傳集解·文公下》)錢謙益《錢注杜詩》卷十五引李衛公對“交綏”的注解更為透徹:“李衛公曰:綏,六辔總也,謂軍不戰,但交綏而退,猶雲交馬而還也。”可見,“交綏”乃兩軍交戰時點到為止,不真正戰鬥即退兵的意思,這是它的本義和主要含義。
杜詩這裡所雲“慎交綏”,注者一般認為是用“交綏”的本義。2020年郝潤華教授撰《杜詩“凡百慎交綏”意蘊索解》一文(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認為杜甫所謂“交綏”應作“交戰”理解:“杜甫《夔府書懷四十韻》中‘凡百慎交綏’一句,其意思恰恰與前述注家的诠釋相反,其準确旨意不是慎退兵,而是慎交兵……綜合以上,杜甫通過‘凡百慎交綏’一句,表達了希冀朝廷盡快結束戰争,還百姓一個安甯世道的願望。”近來王樹森教授撰《從杜甫“凡百慎交綏”談起》(見《光明日報》2022年8月22日13版)一文,則維持舊說,認為郝文這個新解不能成立,并在杜甫的戰争觀上和郝文意見相左:“可知杜甫在各種有害王朝安甯的内外危機臨近之時,從來都力主奮進出擊,堅決反對行苟安逃避之計,‘凡百慎交綏’一句,意正在此。杜甫對于戰争的态度,隻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概而論,難免有失。”
筆者認為,兩者的分歧其實源于對杜詩這裡“交綏”一詞含義的理解過于狹義。如果思路稍稍寬泛一些,把“慎交綏”視作一種比喻的說法,或者說是在治國理政這樣更大的視野下使用“慎交綏”一詞,不但能使全詩的意脈更為通順,也可消弭這一分歧。
二
從“慎交綏”的字面意思看,應該說傳統注者及王樹森先生主張作“慎退兵”解的看法更可取。因為“交綏”的最初義、基本義是“退兵”“交馬而還”。即便如郝文所舉證,也存在作“交戰”義使用的情況(如所舉宋何夢桂《文山詩序》:“古今死節,惟以二顔、張、許為稱首;然兩軍交綏,不勝即死,無可拟議者。”),但畢竟“退兵”之義更主要、更根本,杜甫這裡取其本義的可能性更大。不過,郝文認為全詩的主旨是表達“希冀朝廷盡快結束戰争,還百姓一個安甯世道的願望”卻是可取的。因為杜甫在詩中明确雲:“兇兵鑄農器,講殿辟書帷。廟算高難測,天憂實在茲。”顯然是希望偃武興文的意思。而且這首詩乃作于安史之亂已經平定之後的大曆初年,這時國家的當務之急是和平安定,而非戰争。對于這個時代主題,杜甫是反複表達、認識很深刻的。如《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号絕句十二首》其一雲:“祿山作逆降天誅,更有思明亦已無。洶洶人寰猶不定,時時戰鬥欲何須。”(《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五)對于安史之亂平定後,依舊用兵不止,使得人寰洶洶的形勢極為憤懑。《複愁十二首》其六雲:“胡虜何曾盛,幹戈不肯休。闾閻聽小子,談話覓封侯。”(《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七)更是明确認為,戰亂難平的原因其實主要不在于叛軍有多強大,而在于唐朝廷在位者思路及政策的不當;并對社會上不顧國計民生大局,隻為個人功名私利而樂談興兵的風氣,深感擔憂。又如《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号絕句十二首》其五雲:“鳴玉锵金盡正臣,修文偃武不無人。興王會靜妖氛氣,聖壽宜過一萬春。”(《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五)《有感五首》其二雲:“慎勿吞青海,無勞問越裳。大君先息戰,歸馬華山陽。”其三雲:“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一)則皆直接表達修文偃武的思想,和本詩“兇兵鑄農器,講殿辟書帷”之義相同。
這樣來看,“慎交綏”乃主張不要輕易休兵的意思,而全詩的主旨又是希求偃武興文、社會安定,這豈不是相互矛盾了?
三
筆者認為這其實并不矛盾。因為杜甫這裡言“慎交綏”可能并非狹義地指戰争,而是從朝政國計和在位者的思想作派角度着眼。或者說他是一種比喻的用法,是告誡在位者不要因為安史之亂平定就滿足、懈怠,就像兩軍交戰時的“交綏”一樣,淺嘗辄止、半途而廢,而是應繼續勵精圖治,真正解決導緻社會弊病産生的根本性問題,實現國家中興。而那些熱衷于興兵以邀功固寵的行為和心态,也是朝政弊端的表現,是在位者“交綏”所導緻。這從“慎交綏”的主語乃“凡百”可以看出。“凡百”即《詩經·小雅·雨無正》中“凡百君子”之義(“凡百君子,各敬爾身”句下鄭玄箋雲:“凡百君子,謂衆在位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從詩中“使者分王命,群公各典司”“即事須嘗膽,蒼生可察眉。議堂猶集鳳,正觀是元龜”“蕭車安不定,蜀使下何之”等内容看,“凡百君子”顯然并非僅指将士,而是泛指各類在位者(包括代宗本人,也包括将帥們)。
我們可梳理一下全詩的意脈,來看“慎交綏”的意旨。從開頭“昔罷河西尉,初興薊北師”至“四渎樓船泛,中原鼓角悲。賊壕連白翟,戰瓦落丹墀”等句,是追叙安史之亂爆發以來自身的遭際和國家戰禍遍地的形勢。“先帝嚴靈寝,宗臣切受遺”“總戎存大體,降将飾卑辭”“楚貢何年絕,堯封舊俗疑。長籲翻北寇,一望卷西夷”等句,乃寫肅宗、代宗兩代君王相繼勠力,平定叛亂之事。“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兇兵鑄農器,講殿辟書帷。廟算高難測,天憂實在茲。形容真潦倒,答效莫支持”,乃對朝廷能偃武興文的希冀。“使者分王命,群公各典司。恐乖均賦斂,不似問瘡痍”至“處處喧飛檄,家家急競錐。蕭車安不定,蜀使下何之”等句,則是對平定安史之亂後國家實際情形的描述:戰後朝廷并沒有像杜甫所希冀的那樣偃武興文,使老百姓休養生息,而是到處刻剝,導緻民不聊生。這種情況,杜甫在其他詩中也反複寫及,如“哀哀寡婦誅求盡,恸哭秋原何處村”(《白帝》,《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三)“明朝步鄰裡,長老可以依。時危賦斂數,脫粟為爾揮。相攜行豆田,秋花霭菲菲。子實不得吃,貨市送王畿。盡添軍旅用,迫此公家威。主人長跪問,戎馬何時稀。”(《甘林》,《杜甫全集校注》卷十六)這種形勢下甚至出現百姓被迫起而作亂(綠林甯小患),藩鎮坐大難馭(雲夢欲難追)的情況。“釣濑疏墳籍,耕岩進弈棋”至“高枕虛眠晝,哀歌欲和誰”幾句,乃寫自身的目前景狀。最後以“南宮載勳業,凡百慎交綏”結尾。
可見,這首詩的主旨乃在于對安史之亂平定後社會狀況、朝政弊端的揭示、擔憂和解決思路的表達。其基本意脈是:安史之亂爆發——肅宗、代宗相繼努力,平定了叛亂——平定叛亂後不再勵精圖治,而是加劇賦斂,使社會問題百出——杜甫告誡在位者,要想“南宮載勳業”,就應“慎交綏”。這樣來看,就能較為清晰地看出“慎交綏”乃是就國家治理的整體政策和态度而言,應作“在解決社會問題、實現國家中興上,不要輕易懈怠、放棄,而應持之以恒,堅持到底”解為是。
最後,對“南宮載勳業”一句的含義也應作一說明。這是用東漢之事,如《九家集注杜詩》卷二九注雲:“《後漢》:永平中,顯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将于南宮雲台。”(宋郭知達編《新刊校定集注杜詩》卷二九)此事包含兩個内涵:一是光武帝實現漢朝中興的内涵,二是輔佐光武帝實現中興的主要将領被圖畫、記載功勳于南宮雲台内涵。如果着眼被圖畫者都是将領這一内涵,很容易使人把“慎交綏”理解為僅是就用兵而言,但如着眼這首詩的整體意思,杜甫其實主要是用其“中興”的内涵。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6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